跳转到正文内容

辽宁中青两代作家同写2011高考作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8日 17:25   辽一网-华商晨报

  呼唤诚实

  □胡世宗(诗人、军旅作家,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在我们的生活里,可能到处都能听到关于人们难以说真话的故事。

  首先哲学家是一个权威,不知他是有意考验学生,还是故意说假话,总之他说这个苹果是“在果园里摘的”。对于学生,这无疑是最权威的人士———哲学家,用了一句最权威的依据———“果园摘的”,这就使得学生们有了不同的表现。

  那个能闻出蜡制苹果香味的,明显是在说假话;更有甚者,没闻就说香了。另外三个学生,一个明确地说了实话:我什么也没闻到。另一个问:这是什么苹果啊?他不便直说,装糊涂,但他没有随声附和。最后一个,肯定知道这苹果是假的,他找了一个推托的借口,不作回答,称自己感冒了。

  我在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抬头看到写字台上端,悬挂着我国已故著名诗人艾青先生1987年为我题写的一个条幅:“说真话”。说真话,是人间一种诚实的品格。

  我们都熟悉《皇帝的新衣》这个寓言故事,在一片假话的簇拥下,那个敢于说皇帝什么也没穿的孩子,才是最了不起的。童言无忌,孩子的天性让他说了真话。固然,诚实会使生命开出灿烂的鲜花,诚实会使人生活变得更加美丽,但是,诚实,有时是需要勇气的;诚实,有时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放眼我们周围,从婴儿的奶粉到大量的食品,从医学界到教育界,从伪新闻到伪科学……到处充斥着假的东西,连教授的学术成果都有假。这些假的东西,常常也披着权威人士的权威鉴定的外衣,并不像蜡制苹果那样容易识别,我们需要有一双慧眼。可是,仅仅有慧眼仍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说“我什么也没闻到”的那种勇气,甚至需要挑明了指出:“老师,这是一只蜡做的苹果!”

  呼唤诚实!

  诚实对于我们社会生活是太重要了。我们大声疾呼诚实,让它像没有污染的空气一样,浸润我们的肺腑;让它像大山里流出的溪流一样,滋养我们的心灵;让它像沉厚牢靠的地基一样,成为我们垒造社会大厦最根本的基础!

  一个苹果背后的思考

  一个蜡做的苹果,一位哲学家,一群有些不同说法的学生,构成了一幅很普通的画面。可在这看似简单的背后,却有着让人深深的思考……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在这句名言流传千年的同时,有多少人真正地用它来履行自己人生轨迹呢?我们更习惯了做着言不由衷的事,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一副面具来面对生活,而面具背后却深深地隐藏着自己的虚伪、怯懦、不安与惶恐……

  当然,也有人拒绝掩藏,用自己的心来袒露这一切,方舟子正是这类人中的典型代表。我想,在他揭露虚伪与丑陋的时候,他的心是坦然的;在他面对恐吓,甚至是死亡威胁的时候,他的心是坚定的;在他面对赞扬与掌声的时候,他的心是淡定的。是什么支撑着他?是什么在鼓舞着他?应该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而我们很多人正是在戴上面具的同时,丢掉了这份本应属于自己的责任。

  当今时代,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纷扰的变化中,人们迷失了自我的本性,丢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一个蜡做的苹果折射出现实中的人生百态,一个个不同的回答反映出责任感与诚信的危机。我们需要更多的“方舟子”站出来,需要更多的人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的世界就会焕然一新。

  也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人生,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沈阳市同泽女子中学语文老师 张旻

  感言:作为教师,正需要从学生的感受出发来指导学生,只有深深地理解和体会学生才能使我的教学不会走偏,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一个用蜡做的假苹果之所以拥有了真苹果的香味,只是因为我们轻信了“师”,盲目地追着“风”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不盲从的人。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放弃理性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时,悲剧便造成了。因为盲从,东施效颦也终成笑话;因为盲从,人们鼓励了“欺骗门”,成就了张悟本;因为盲从,可爱的孩子挤进了“补习门”,可怜的父母沦为孩奴。

  一个真正的人,还必须是一个执著而坚守的人。结庐在人境,岂无车马喧?而人生成功的智慧就是世事纷扰处,要耐得住“闹”,不要让“风”吹乱理智的旗帜。孔子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他的执著让人们不禁感到疑惑,但正因为他把对理想的坚守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才有了今天我们中国绚烂的儒文化。

  一个真正的人,应是淡定而不为浮躁所同化的人。放眼当今中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现实,给人们创造了众多的机会“出人头地”,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同时也催生了从未有过的竞争与压力,于是让渴望名利的人们越来越失去了耐心,迫切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各种“快餐式成功”和“速食式成名”的“典范”炒作,让人们越来越忍受不了清贫和平凡,越来越急功近利,耐不得脚踏实地的寂寞,于是,出现了不切实际地“跟风”、“疯跟”,预支青春和生命去赌明天,殊不知在盲目的跟风和疯跟中,早已舍弃了对明天的追求,对未来美好憧憬……

  当风静云淡时,真正的自我在诉说:守望自己,不要乱品春秋;守望自己,不要随波逐流。

  守望自我

  太多的人于这忙碌的尘世中穿梭,人们会看到很多美好的事物,并发出这样或那样的赞叹,可这也只限于远观而已,他们并没有上前去触摸、去感受、去判断,由此,便错过了很多事物的真相。

  认知事物,别让习惯去左右你的判断。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人们只要重复一个动作超过20天,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旦习惯养成,做很多事时就有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就像哲学家手中的那个苹果,有的学生只根据其红红的外观便说闻到了其味道,这便是一种对苹果认知的习惯所导致的不去真正地尝试,并轻易作出判断。

  认知事物,实事求是地作出判断。

  还是对于同一个苹果,他们并非闻不出来,而是因为老师说,那是“刚从果园摘来的”。所以即使没有闻到,他们也会说是有味道的,那是一种对老师、对权威的盲目信任和遵从,他们为此放弃了自己正确的判断,抛弃了对自己的信任,而那种盲目换来的也必定是错误的选择。

  认知事物,通过实践作出的判断才能正确。

  要想正确地认知一个事物,不能只是去看、去闻,更不能听信别人所说,而是要亲自去感受、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一句老话,却很经典,几乎所有的事物通过实践,都能使人得到正确的认知。

  现实的真相令人诧异,而在诧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懂得其中的道理,抛弃对习惯的依赖、对权威的盲从,真真正正地去感受事物,诚实地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通过实践得到真理,作出正确的判断,感受自己的成功。

  孙延堂老师点评:

  善于运用小标题统领全文。认知与习惯、认知与求是、认知与实践,层层深入递进,使文章结构严谨。开头与结尾形成呼应,语言比较灵活,稍显美感。

  认知·判断

  □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区1224班 郭玉竹

  感言:感觉就像自己身处高考(微博)考场一样,非常紧张。

  相信自己,成就未来

  □沈阳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 于瀛

  感言:通过这次模拟高考,让我离高考更加近了一步,提前体味了高考的气息。面对一年以后的高考,我更加充满自信。

  小的时候,我们都曾经“目睹”过那个捧着空花盆,低着头向国王道歉的孩子;然而,他却是那一日的天之骄子,未来的国王。于是,那时,我们就相信,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感觉,相信自己,就一定可以成就希望的未来。

  好多年后,一直记得《捧着空花盆的孩子》这个故事,一直记得这个愿意诚实面对自己感觉的孩子。诚实面对自己成了内心的信仰,每当怀疑自己内心和眼睛的时候,会忆起那个陪我们走过多年的孩子,然后,选择相信自己,既使错过,即使遗失,也未觉后悔。

  相信自己的判断需要勇气,一种蕴藏着智慧的勇气。当选择敢于对权威说“不”,敢于否定常规的时候,我们也就选择了相信自己,选择了光明的未来。

  否定不是抺杀,否定也不会改变一个人的辉煌。亚里士多德一生提出成百上千的观点,其中有三分之二都被时光和历史所否定;牛顿的三大定律,也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备受质疑。但,那又如何?他们依旧是智者,是巨人,是时代的英雄。就像西典军校的灵魂一样———提出疑问,总比解决疑问更加可贵。

  相信自己,追求自己内心的梦想,为了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未来。彼岸开着鲜艳的花朵,那里有我们想要的未来,让我们张开双臂将臂膀化成羽翼,奔向希望的明天。

  孙延堂老师点评:

  小作者知识积累丰富,能统筹材料,为观点服务。

  应改进之处是文章题目“相信自己,成就未来”有些宽泛,如果在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语,就能使内容具体,便于正文的下笔。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