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高考改革方案,今年或将出台。春节过后,教育部印发的2012年工作要点明确表示,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发布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
然而,在高考改革的路上,我们到底会向何处去,该先迈出哪一步,能走得多快、走出多远?记者采访发现,社会公众的期待和教育发展水平悬殊的不同地区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各有不同。有些目标立场看似一致,但对最终到达的路线,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您最关心的高考改革是什么?
“当然是就地高考!”在外打工十来年、现在陪儿子回乡读高中的顾培娣毫不犹豫地说。
在非沪籍生源已超过六成的公办初中上海新光中学,一位班主任也这样说,原因是:“每次带班到初二,成绩好的学生就开始流失,到初三可能会转学一半。他们难过,我们也舍不得。好多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其实是从小生长在上海的,如果高考放开户籍限制,他们就能在上海读高中,不必在青春期离开熟悉的环境了。”
“我更关心的是,高考怎么样改才能兼顾各种学生,让有不同才能和潜质的人都得到发展。”上海一位知名示范性高中的校长这样回答。
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高考改革方案,今年或将出台。春节过后,教育部印发的2012年工作要点明确表示,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发布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有望在年内发布方案,这一消息迅速引来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今年两会之前网络媒体调查的公众最关心的热点话题中,“高考改革”赫然名列首位。
3月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会议时向记者们透露,高考改革方案正在“最后冲刺”,“十个月之内”就会出台,要求各省市在年底之前拿出异地高考等改革的时间表。这一表态更像是一记重磅炸弹,搅动了中国教育这一池早已不宁静的春水。
然而,在高考改革的路上,我们到底会向何处去,该先迈出哪一步,能走得多快、走出多远?记者采访发现,社会公众期待和教育发展水平悬殊的不同地区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各有不同。有些目标立场看似一致,但对最终到达的路线,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就地高考,说得响亮做得谨慎
在所有高考改革方案中,让在异乡完成中小学教育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是今年关注度最高的社会热点。前不久,山东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宣布将从2014年起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被认为是打破持续多年异地高考僵局的“破冰之举”,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一致肯定和赞誉,更让随迁子女的家长们深受鼓舞。
3月1日,一封有9万多“随迁子女”家长签名的致全国人大[微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公开信发表。这些家长们要求代表委员在两会上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推动“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政策尽快落实。公开信表明,当前全国已有2.6亿流动人口,其背后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显然,对于高考改革方案,这些孩子和家长们最关注的就是如何以及何时能够实现“就地高考”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数千万孩子是否需要中途更换教育环境,数千万个家庭是否将经历分隔两地的痛楚。
虽然众口一词,大多数人士都趋向于赞同让随迁子女就地高考,但具体方案该如何制定,各个地方却颇费踌躇。比如在废止户籍、学籍双重标准之后,该设定什么样的高考报名门槛,在纳税体系远不够科学完备、人口管理和学籍管理远未适应人口流动性增长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合理照顾各类外来人群、防止功利性的高考移民[微博]、保持合理的城市人口总量和教育设施的承受能力?是否要承认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护现在城市户籍人口的教育权益?
“就地高考的新闻是个好消息。但是山东带头放宽政策也要等到2014年,像北京、上海这样好大学多的城市,让外地学生就地高考还不知要到哪一年呢。”家有高考生的顾培娣似乎比许多专家看得更透彻。
教育部将允许“异地高考”的时间表交由各地政府做决定,那些人口输入大省,尤其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集中、外来人口压力巨大的一线城市做何选择,无疑已是关注焦点,中西部一些教育资源薄弱、高考录取分数“洼地”地区考生利益又该如何保护,国家财政如何改变教育投入体制、让人口输入地的地方财政补贴压力不致过大和带来新的不公,种种技术和制度上的障碍也依然待解。积郁已久的历史欠账和复杂的利益纠葛,就地高考众望所归,却并不意味着可能抬脚就走。
加料还是减负:回到一个高考,还是多考几次
更牵动许多城市重点高中学生和家长们的高考改革方案,是自主招生如何走下去。
2月份,“华约”、“北约”、“卓越联盟”三大阵营和众多独立行动的大学挤在同一个周末展开自主招生考试。记者在几个考场上都遇到了同时赶考几所大学的学生和家长。延安中学学生关馨同时报了复旦[微博]“千分考”、“同盟”、“华约”三场考试,正常学习外还要针对性复习、奔波应考,十分疲惫。但她说,总是“多一个机会多一点希望,舍不得放弃”。等在考场外的家长说,高考拼的是分数,自主招生的优惠录取政策,动辄相差一二十分以上,当然会吸引学生去拼抢机会。“其实,还是回到没有自主招生的时候好,只通过一次高考选拔入学,省心、省力又公平。”
各地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原本是2000年以来的高考改革创新,起因在于考虑到各个地方的地域特点和教育落差。目前已有过半数的省份实行本省区市单独命题,不同省区市之间,不仅考卷难易程度不同,分数线高低存在巨大差异,命题范围和考试科目也各有区别。如今还要加上繁复多样、高难度的高校自主选拔考试,和许多省市已经开展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虽然不再是“一考定终身”,但应考负担却大大加重,让“回到一个高考”的牢骚呼声渐起。全国统一高考命题、统一分数线录取,或是按照各省考生学籍人数重新分配招生指标,也成了不少家长的高考改革“新”愿望。一些省市也顺应民意,调整、减少了高考科目。比如上海,2012年高考就将取消统一高考科目设置中的“综合能力测试”,将考试时间从两天半缩减为两天。
2012年有望出台的高考改革新方案,将试点实行部分科目“一年多考”,一些省市还提出了将综合性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招生分开考试等办法。对此,家长、教师和专家们有的赞同有的反对。赞同者认为可以撼动“一考定终身”、缓解高考压力;反对者则认为,此举不仅不会减负,可能还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因为在当前的教育理念和就业状况下,有多少次考试,学生就会参加多少次考试。
回到一个高考,还是多考几次?仍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小步快跑,高考改革的时间表能否如期实现
另一个在随机采访中广受家长认可的高考改革方案,是高考加分政策的清理“瘦身”。
“能够享受到的只是少数人,而且实际操作中还有作弊、腐败的空间,不如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更公平。”上外[微博]附中高一学生家长于女士说。
各省市相继出台高考加分政策,对竞赛、荣誉和特长加分项目及分值,大多做了大刀阔斧的削减。广东省将原有的23项加分项目砍掉17项,仅留6项;分值由最多20分减到本科加5分、专科加10分。北京市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从15项减到10项,6项地方加分也将合并、削减,降低加分分值。
不过,也有特长生家长和中学校长对减少加分持保留态度。“有些地方高考加分项目过多过滥,缩减加分项目有利于兴趣培养的‘去功利化’,但‘一刀切’对于引导学生注重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未必有利,反而会让学生一味去应试。”上海延安中学校长郭雄老师说。
从今年开始,上海的31所高职高专自主招生首次在全国试点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职入学挂钩。这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布在高中三年进行,每所院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要求设置水平考各科目分数等第的报考门槛,学生只要通过面试即可录用,不必再做笔试,也不必参加统一高考。一些本科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报考录取比例仅为25%左右,相当抢手。
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种办法,许多喜欢应用技术类学科的学生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再被一张高考试卷“绑架”。今后,有些学生还可以参加两次以上学业水平考试,以最佳成绩申请学校。
许多专家都表示,2012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不会触及敏感问题,在推进教育公平和推行素质教育方面,只宜小步快走,难有大动作。教育学者熊丙奇[微博]说,教育部作出高考方案出台时间的新许诺,令人期待。但社会期待愈积愈高,对改革造成新的教育不公的担忧压力也愈大。高考改革必须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和学校的自主权为出发点。2012年高考改革能否有突破,取决于政府部门有无放权的行动。另一位高教研究者则表示,从以往发布的纲要性文件程序来看,高考改革应该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征求意见、审核、修改等过程。未来几年间,以统一高考为主的格局不会有大变动。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