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调查:高三这一年得花多少钱
双一流 名单你读懂了吗 为何分成AB类
高三家长必须知道的9条自主招生政策
自主招生 读懂招生章程 专家建议自招早做准备
解密专业19期:神秘的中医药学
解密专业 聪明的孩子学物理
历史学
复习策略
新的高考模式、新的高考试卷结构,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如何适应新的高考制度,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质量,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1。强化概念、原理教学
从这几次地理试题的特点看,自然地理部分的考查侧重于对地理原理的活学活用、对地理概念的精准认知。要求考生在充分领悟地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而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求概念、原理理解准确、全面。
如热力环流原理教学。热力环流概念在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等。教材上对热力环流形成的表述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这还不足以让学生精准掌握概念,还需要辅以教材给出的图像、文字资料进行分析。
从地理概念、原理的外延递进中强化地理思维。
地理概念、地理原理需要在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比如复习“热力环流”时,通过条件的追加,递进复习 “海陆风”、“山谷风”、“季风环流”、“城市热岛效应”等,就能较好地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如下图)。
类似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如气候形成与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带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分布规律、区位理论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复习方式。
关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高考命题往往要求学生认识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从中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如区位因素的变化等)。
对地理过程的复习应多采用图示法进行。例如:
大气受热过程
在复习中我们需要关注的“地理过程”还有:运用图表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分析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简述主要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理解人口的增长过程、分析某区域城市化过程和工业化过程及特点等等。
2。强化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落脚”
如何把必修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落脚”到“区域”中?笔者建议以小专题形式落实,形成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模型。
自然地理专题:如分析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冰川作用与北欧峡湾、冰蚀湖的形成。
(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火山(乞力马扎罗)、裂谷;断裂下陷与湖泊。
(3)内外力共同作用与地表形态——黄土高原的形成。
人文地理专题:如评价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的形成——美国小麦带(棉花带、玉米带等)的主要生产条件或气候、地形等要素对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农业带)形成的主要影响等。
小专题的复习形式,连接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衔接了复习备考与考试仿真,对学生题目信息的获取、答题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3。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
《自然灾害与防治》与自然地理各要素联系紧密,其拓展加深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本模块的学习必须基于必修课程各单元的学习,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如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大气运动与气象灾害等。
《环境保护》模块,更多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主要影响。高中地理必修Ⅱ、必修Ⅲ单元中,都涉及了人文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如必修Ⅱ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第一节就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四节是《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Ⅱ第二单元中,主题就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湿地保护”、“土地荒漠化治理”、“流域综合治理”、“矿产资源 开发与保护”等等,都可以在《环境保护》模块中找到相对应知识点。
因此,在复习时,要强化与必修模块的有效整合,提高对选修模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