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越来越严峻。据悉,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约60万,今年毕业生总数将达到338万。与此相比,我国每年只有7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能够找到工作。
这一问题,引起了在京参加两会政协委员以及会外的专家的高度关注。
问题:家庭投资得不到补偿
全国政协委员鲍义志对记者说:“据我了解到的数字,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约7000元,而国家级贫困县的人均年收入仍在800元以下。也就是说,供一个大学生上学一年就要耗费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而一个本科生4年下来,耗费就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
“尽管这样,很多城市贫困家庭与农村家庭希望摆脱贫困,还是想方设法供小孩上大学。”
鲍义志委员说,“可扩招以后,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这些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很难就业。事实上,这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农村,在城市也好不了多少。大量城市生源由于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能成为城市的闲散人员。农村生源毕业后无业可就,也无力偿还助学贷款。家庭付出的巨额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这使大学生越多的地方,贫困家庭越多,脱贫致富成为一句空话。”
原因:就业市场分割之恶果
对于这一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也一直关注着。他说:“高校学生毕业即失业,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市场化进程不彻底,仍处在市场分割的状态。这种市场化的分割会造成两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一个就是资本过度深化,就业弹性在下降;二是教育过度深化。”
张曙光说:“教育过度深化主要表现在,我们的很多高等学校、中等学校甚至技工学校都是由政府创办的。学校领导由教育行政部门指派,教育经费由财政拨付,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招生人数也由教育部门管理。教育决策和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就会造成教育过度,尽管我们取消了国家分配,实行双向选择,但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管住了生产供给的一头,又没有激励,也没有办法掌握社会需求,更加剧了教育的结构性失衡,造成一些专业人才过剩,毕业后无法就业,另一些专业不足,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由于官办,国家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和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由个人负担的教育成本相当于全部教育成本的1/3~1/4,于是出现了高学历热,大量资源投入价值不高的高学历教育。”
献策:改进教育、户籍制度
张曙光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当前的教育制度以及改变当前由于户籍制度和农地制度造成的就业市场分割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柴宝成则建议,实施“大学生模拟就业”。其中分为5个步骤,即:一,建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或称“大学生就业前社会实践培训中心”。二是实行托管。政府或者社会团体、大专院校可以委托企业设立“大学生就业前管理部”。三是模拟就业。由选定企业对大学生实施理论教育和技能实践教育。大学生就业前先进企业当一名“见习生”。四是考核评定。所在企业负责给以出具鉴定材料,作为今后用人单位的参考。五是由社会人才服务部门对还未就业的大学生建立人才档案库。(记者:刘志华 编辑:马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