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最为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610万,几乎占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而且,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仅在甘肃省就有16.8万名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撇开金融危机影响和人口膨胀因素不谈,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政策性壁垒太多;二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太大;三是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
其一,在我国,同是接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却有截然不同的政策对他们进行限制。如深圳市2004年就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岗位空缺的情况下,应优先接收安排深圳生源的毕业生。”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单位优先接受拥有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事实上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原则,同时导致人才无法按市场配置原则实现流动。
此外,我国的用人单位被严格区分为企业、事业和政府机关,而人员身份也由此被分为工人、干部、公务员。由于身份不同,可能享受的待遇和发展机遇也会因此不同。对于一名大学毕业生而言,进入事业单位或机关,不仅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还会在养老、医疗、住房方面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的是,进入这些“好单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正是由于政策限制,导致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极为突出。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满为患,而基层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得不为缺乏人才发愁。
其二,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差异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差异。在此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自然会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面对人才断流的严峻问题。欠发达地区因人才流失、断流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形成无法吸引人才的恶性循环。
其三,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作用下,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对于农村毕业生来说,他们就业的首选是东部发达地区,其次是省会、中心城市,很少有愿意回到农村就业的。而农村毕业生滞留城市也冲击了城市人力资源市场。
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最为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610万,几乎占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而且,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仅在甘肃省就有16.8万名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撇开金融危机影响和人口膨胀因素不谈,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政策性壁垒太多;二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太大;三是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
其一,在我国,同是接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却有截然不同的政策对他们进行限制。如深圳市2004年就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岗位空缺的情况下,应优先接收安排深圳生源的毕业生。”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单位优先接受拥有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事实上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原则,同时导致人才无法按市场配置原则实现流动。
此外,我国的用人单位被严格区分为企业、事业和政府机关,而人员身份也由此被分为工人、干部、公务员。由于身份不同,可能享受的待遇和发展机遇也会因此不同。对于一名大学毕业生而言,进入事业单位或机关,不仅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还会在养老、医疗、住房方面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的是,进入这些“好单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正是由于政策限制,导致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极为突出。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满为患,而基层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得不为缺乏人才发愁。
其二,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差异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差异。在此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自然会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面对人才断流的严峻问题。欠发达地区因人才流失、断流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形成无法吸引人才的恶性循环。
其三,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作用下,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对于农村毕业生来说,他们就业的首选是东部发达地区,其次是省会、中心城市,很少有愿意回到农村就业的。而农村毕业生滞留城市也冲击了城市人力资源市场。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在倡导大学生走向西部、走向基层、走向农村的同时,必须对现有户籍制度进行根本改革,从而打破人才流动的政策性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同时,国家应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有效的支持,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局部就业困难状况;此外,必须给予基层、中小企业工作人员更多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其就业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