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那么,何为“立”?最通俗惯常的说法,30岁应该成家立业,有所作为。而最低的要求则是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责任,并已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与70后相比,即将步入30岁的80后大多工作还不够稳定,房子、车子似乎也是很遥远的事情。
在武汉,一家由7名80后办起的“大锅饭”公司吸引了社会的目光。在这里,没有发工资一说,大家同吃同住同工作,花销均由公司支付,目标是将来“每人一套房、一辆车”。4年的时间,公司由1万元本金起步,已发展到拥有100多万元资产。目前,该公司已买下4套房子、2辆车,原则是“谁需要谁用”。
这则消息令很多同为80后的人们既羡慕又感叹。羡慕的是他们早早摆脱了为别人打工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理想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感叹的则是,作为马上就要迈入而立之年的80后,自己的前方在哪里?自己又能因何而立?
恐怕,就连孔子也不会想到,2000多年前组合出的4个字——“三十而立”,如今会因为一个叫“80后”的群体,再度引发国人的集体思考。
三十而立,那么,何为“立”?最通俗惯常的说法,30岁应该成家立业,有所作为。而最低的要求则是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责任,并已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与70后相比,即将步入30岁的80后大多工作还不够稳定,房子、车子似乎也是很遥远的事情,而且,这其中还有为数可观的大龄青年。在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80后承担着更多来自现实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总之,曾经被贴上“轻狂,张扬,离经叛道”等标签的众多80后似乎离“而立”的标准好像还差很远。但是,这究竟应该是80后的悲哀,还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曾不止一次地表示,他很难想象现在的年轻人居然会把买房子当做一项人生的终极目标。作为前辈,他的感叹当然合情合理,但现实让很多80后不得不反驳:目前看来,买房子确实是一项值得奋斗终身的事业。
记得于丹教授在她的《于丹〈论语〉心得》里曾说:“三十而立”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一种心灵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一种自信和坚定。钱穆先生对于“三十而立”的解释则更为古朴:“立,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则所志有得有守。”
用内心的坚定维系自己的平衡,用对不断变动的社会生活的体悟与理解收获内心的坚强,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也许,这才是对于当下正在迈入“三十而立”阶段的中国80后们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阐释。
80后的而立新标准
与众多前辈们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经历不同,80后们的三十而立仿佛多了些与时俱进、跑步进入中产阶层的意味:27岁就“被买房”,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一个可规划、有良好预期的未来,甚至一部分80后已经在回馈社会。用这样立家、立业、立身的新标准,80后仿佛正在回击着那些批评他们放弃梦想的人们:把生活作为理想,有何不可?
立家之本
“着急啊!”在一家文化公司工作的小李用3个字来形容80后的购房心态。“眼看着就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没有房子就没有归属感。”这位标准的白领说。因此,当男朋友试探性地提出为了稳定关系,一起买房的建议时,小李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现在,他们已经购买了一套55平方米的二手房,尽管房子小,但他们都很满足。和小李一样着急的还有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小夏,租房结婚的她最近为了要孩子,也加入了80后的买房大军。小夏的心态很具代表性。“对我来说,结婚不一定要有房子,但孩子上学跟户口息息相关,如果要想小孩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就必须买房。”
当80后正式迈入而立之年,当谈婚论嫁和娶妻生子逐渐成为80后的主要议题,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似乎正在成为80后立家的第一标准。链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与光大银行新近合作完成的一份报告显示,尽管北京房价过去3年不断高企,然而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却呈现不断下降的明显趋势。
在这份《北京市二手房贷分析报告》中,对2007年1月至今年8月北京市二手房贷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该数字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和德国为42岁,我国台湾为36岁,美国首次购房年龄也达到30岁以上。很明显,80后正在成为购房市场的主力。
在地产专家陈宝存的眼中,超越发达国家的80后买房现象,很有些非理性消费的味道:“80后正在依靠啃老来实现他们的超前消费理念。而国人的习惯,也是要集中全力替我们的80后实现买房梦想。那么,虽然表现的是80后作为首套房贷者,实际是倾全家两代甚至3代人的财富。”音乐人高晓松用“可怜而拧巴的理想”来形容80后的立家之梦。财经评论人吴其伦也同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看到很多年轻人因买房而放弃对自己来说是转折点的发展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发展。地产大佬王石和任志强甚至不约而同地用自己40岁之后才拥有住房的经历,印证80后的浮躁心态。
“时代不同了,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来看,北京的年轻人如果在27岁的时候不能赶紧买房子,绝大多数人在40岁的时候会更买不起房子。”80后网友的言论也许有些偏激,但用“非理性”一概而论也绝对是以偏概全。在新时代面前,再翻60后、70后的老皇历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借鉴意义。在798艺术节的一场思想沙龙中,80后评论家何浩就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为何不能将买房也算做一种理想?“可以说,买房的理想是被生产出来的、制造出来的。但这种年轻人对现实的渴求不应被划归为理想之外。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塑造经济和物质生活,所以买一个漂亮的房子作为现在现实基础上的理想,无可厚非。”何浩的观点获得了更多80后的共鸣。
立业之路
今年3月,一只名叫策略大师的阳光私募产品1年到期清盘,高达192.8%的收益率令业界瞩目,而同期大盘仅为2%左右的涨幅。不过由于其独特且受争议的短线操盘手法,该阳光私募产品不太入主流研究机构的法眼。而这一阳光私募的掌门人深圳市永圣慧远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永兴正是一位1982年出生的“80后”。
在这一产品清盘之时,他还管理着另一只阳光私募产品稳健增值,该产品在上半年震荡下跌市场中仍获得近10%的业绩。
而80后的杨永兴绝非个案。私募界还活跃着一批“80后”基金经理,黎仕禹、许升宸、吴国平、赵公明等一批“80后”私募基金经理纷纷在市场上崭露头角,1981年出生的广东斯达克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黎仕禹2005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中炒股收益达20多倍,2006年出版专著《小钱致富》,2008年被原新华社记者白青山收录《民间股神》,而他目前在筹备推出自己的首只阳光私募产品;1983年出生的博盈投资公司投资总经理许升宸,24岁时就成为私募基金的投资经理,掌管着数亿的资金。
“其实,对于这样的成绩我们大可不必惊讶,三十而立的80后大多数人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并悄悄地成为了社会和职场的中坚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春玲表示,基金经理只是由于其工作性质特殊而略显突出,现实中80后的职场生涯正在进入华彩乐章。根据智联招聘近日对8000多位职场80后展开的特别调查,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目前工作年限集中在5~10年间,近三成80后已经担任主管以上的职务,两成成为IT工程师、销售经理等专职人才,月薪基本都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超过或者低于这一标准的都属于少数派。“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职场人是第一代在社会巨大变革过程中成长的孩子,除了传统观念外接受着更多思想的冲击,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逐渐成熟,并逐渐开始了对60后、70后的抢班夺权。”智联招聘一位职业顾问认为。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80后之所以被认为是难当大任的一代,是由于他们“生不逢时”:用网友自嘲的话形容就是没享到计划经济的福又吃着市场经济的苦,成为为国家转型做出牺牲的一代。其实,这样的经历对于80后而言同样是一笔财富。“经历过计划经济,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这样的人生经历对于这一代人来说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我相信以后的历史会作出公正的评价。”80后旗手韩寒说。
相比于韩寒、姚明等80后明星,更多80后的成功故事就发生在你我之间。被称为“京城四少”的四位互联网新贵:李想、高燃、茅侃侃、戴志康,家境普通,白手起家,经历传奇。有人说,他们的形象颠覆了80后身上“垮掉的一代”“迷失的一代”的负面标签。
其实,他们只是和众多80后年轻人一样,赶在而立之年之前,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事业,开启自己的人生规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