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考研政治毛概冲刺班讲义第五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 11:21   文都教育

  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记忆点拨

  本章是“毛泽东思想概论”一课命题——也就是考生复习的“重中之重”,几乎每年都有试题,所占分值不等,但是在2008年的考试中出大题的概率在增大。今年考生应注意以下的一些重点问题:如何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的两个发展趋向?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为什么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新中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什么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造就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 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有很高的概率出分析题)。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大门的时候,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一)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1、“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

  2、苏共二十大的思想冲击。

  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

  (二)中国共产党在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的两个发展趋向。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始终相交织的发展趋向。

  1、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这些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集中体现在毛泽东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1956年9月中共八大文献和其他中共领导集体成员的文章与讲话中。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这一阶段主导的方面。

  2、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特别是1957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这些错误的东西,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脱离了中国实际,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3、这种正确与错误交织并存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全党的集体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于毛泽东本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比较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有所积累,但是,由于它本身还不很成熟、还不很完善,正确的发展趋向终于没有能够阻挡错误趋向的进一步发展,“左”的错误发展趋向终于暂时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了1966年开始的为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领导全党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同时,继续探索中国自己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一方面,纠正毛泽东晚年的失误,把他反对错了的事情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毛泽东没有提出的新任务、新方针、新政策,终于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是开始于毛泽东,成功于邓小平。

  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1956年的中共八大,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探索的第一个里程碑。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主要表现在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的科学认识上。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现在,“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也就是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三、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一般考单选题)。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新中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一)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

  毛泽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宝库贡献的又一创造性的理论成果。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1、毛泽东在研究了新中国和苏联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一方面,新中国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经济基础之间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另一方面,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由于不完善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经济基础之间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有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其主要点是: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就表现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指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来说,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来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把新中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理论贡献。

  (二)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绝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强制、专政的方法去解决。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有很高的概率出分析题)。

  (一)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重要思想。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在论述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人民群众对于这个新制度还需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国家工作人员也需要有一个学习和取得经验的过程。在这个时候提出划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重大命题,而且阐释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这主要是:在政治生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经济生活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里,毛泽东明确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就是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目的,或者说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就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这个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十分紧迫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毛泽东提出了造就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思想。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造就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根本途径。

  毛泽东在1956年前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和讲话中指出: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的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而民主的方法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

  2、正确理解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只有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能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够兴旺发达。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一、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在经历了“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不是遥远的将来”的“大跃进”的失败后,毛泽东在1959年底至1960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认为前一阶段时间比后一阶段要长,中国当时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阶段。这些见解虽然没有展开,而且以后又有反复,但是毕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难能可贵的思想火花,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实现来源。

  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一)毛泽东在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说,将来的趋势就是:大约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约在五十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初步形成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

  (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在1954年开始逐步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原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新中国的发展目标。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在1954 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他说,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就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它主要体现了物质文明的要求。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他说:“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样就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第四节 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

  一、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共产党执政后能否和怎样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问题。1945年7月,访问延安的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了共产党能否跳出中国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的问题,毛泽东回答说,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要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要求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和攻击。

  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指出,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阐释了这个方针毛泽东指出,互相监督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监督共产党的主要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可以说,长期共存就是为了互相监督,以适应新社会的需要。邓小平在中共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应该特别警惕。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接受监督。他说,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他坚信,只要不脱离群众和接受监督,虚心学习和不断地工作,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同过去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一样,顺利地领导国家建设。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就已经明确地把思想政治工作比作“生命线”了。1934年2月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当时的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在开幕词中说:“大家都明了,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1955年,正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时,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本书的按语中,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并且强调:“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

  第五节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义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一定要与第一节的“两个发展趋向”知识点和“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是开始于毛泽东,成功于邓小平”的问题结合来复习)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的历史基础上,直面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努力尝试着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伟大结合,对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思想成果。

  对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如何认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一是如何评价1956年至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地位;二是如何评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关系问题。

  (一)关于1956年至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历史地位的评价

  1、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2、2003年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二)关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关系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先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