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考研政治毛概冲刺班讲义第六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 11:21   文都教育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记忆点拨

  本章也是“毛泽东思想概论”一课中比较重要的一章,每年都有一定的题量和分值。今年考生在复习这一章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什么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方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主要内容?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什么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于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为什么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一)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毛泽东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就是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就是生产力布局的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就是打好基础的问题;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问题;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就是发挥两个积极性的问题;

  (二)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三)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陈云先后提出了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必须搞好物资、财政、信贷三大平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有“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观点。陈云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重要观点,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所取得的宝贵成果。

  二、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有一定的概率出跨学科的分析题)。

  毛泽东高度重视工业化的问题,指出:

  (一)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就是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

  (二)中国工业化的“三字经”是“农轻重”。

  (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社会主义。

  (四)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在中国工业化道路中的特殊地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前期,毛泽东在总结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

  三、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1956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开始对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理论探索。

  (一)关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

  1、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中共八大以后,国内自由市场明显活跃,个体工商户明显增加,既满足了人民的需要,增加了市场的供应量,又扩大了就业人数,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利无害。针对在个体户增加的同时,出现了少数自发经营的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所谓“地下工厂”、“地下商店”)的现象,1956年12月,毛泽东在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中央统战部负责人的多次谈话中表达了这样的意见:“地下工厂,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只要有市场、有原料,这样的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夫妻店,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大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他把这称之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这些意见得到党中央其他同志的赞同。刘少奇随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也讲到: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搞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也不怕;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一条是它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一条是它可以在某些方面同社会主义经济作比较。这些设想和思路,虽然由于后来形势的变化,基本上没有付诸实行,但的确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的可贵思想。

  3、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有一定的概率出跨学科的分析题)。

  在纠正1958年出现的“共产风”过程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无非是怕资本主义;不要怕,我看要大发展;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不要怕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历来就有商品生产,现在加一种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久,他又强调要重视价值规律,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我们对于社会产品,只能进行等价交换,不能实行无偿占有,违反它就会头破血流。尽管毛泽东没有能够将这些思想贯彻到底,没有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认真实行,甚至在后来提出了一些与之相对立的观点,但是这些思想对后人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新道路还是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的。

  4、邓子恢、邓小平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思想。

  (二)关于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

  1960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共鞍钢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毛泽东在批示中将鞍钢的经验称为“鞍钢宪法”。毛泽东根据“鞍钢经验”系统地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思想,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一)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或者说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新中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明显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民主共和政体,也有别于前苏联实行的苏维埃制度。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领导,便于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五)1954年9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及由《共同纲领》临时代宪法的过渡状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六)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因为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的这个根本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们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特别是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最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的实质。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最大的权利。

  二、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有一定的概率出分析题)。

  (一)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1、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一大法宝。

  2、在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然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大法宝。

  3、中国共产党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是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的不可少的形式”。

  (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方针。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主要内容。

  2、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立。

  能否正确处理本国国内的民族问题,对一个国家的前途关系极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是照搬苏联实行联邦制的做法,作为解决本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国家管理的结构形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国内各民族人民都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同时让各民族人民按照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自己当家作主,有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以达到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共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目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实行自治政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在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同时,必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

  (二)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建立过程。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内,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宪法》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依据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区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政府,是1947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帮助下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到1956年9月,全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到1965年9月成立了西藏自治区。内蒙、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大民族自治区的建立,标志着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建立。

  (三)关于民族团结。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这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的制度。它的实行,既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充分发挥各民族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一)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的选择。

  2、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新中国建国和立国之本。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它总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中巩固自己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关于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

  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双百”方针进行了全面阐述。

  (三)关于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的是非的六条标准。

  毛泽东根据中国《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的是非的六条标准: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和削弱这个专政;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种团结。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

  (四)关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1964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音乐学院一封来信上批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讲的是纵的关系,洋为中用,讲的是横的关系。这是批判吸收古代的、外国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针。

  五、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一)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是周恩来一贯的观点。在1956年《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周恩来分析了国际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我国科学文化的落后状况,指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在1963年1月29日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二)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在提出对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进行“团结、教育、改造”政策的同时,也提出了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主张。

  1958年5月,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想,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小学、中学、大学,整天都是读书;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相辅而行,也成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一种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和一种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

  一、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一般考单选题)。

  (一)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二)毛泽东在提出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的同时,还提出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问题。

  (三)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毛泽东时代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主要是指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具体政策。

  (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3月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就第一次提出了“解放台湾”的口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又多次发表声明,表达“解放台湾”的决心。

  (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正式提出“和平解放”台湾即争取用“政治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第一次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新政策”“公开化”。第二年即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新政策”在当年召开的三个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三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被正式确定下来。

  (三)1960年5月,周恩来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新政策”“系统化”并形象地“点题”为“一纲四目”,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具体是: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二、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四、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阐述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处理,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确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方针,提出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依据这一方针,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同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来北京参加中印两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6月,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三)早在1946年8月,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毛泽东就提出了“中间地带”的观点,认为在美国和苏联之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依据这个思想确定了自己的外交战略。

  (四)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苏联、美国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非洲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上,第一次正式向全世界阐明了毛泽东的这一崭新的战略思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