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考研政治毛概冲刺班讲义第七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 11:21   文都教育

  第七章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记忆点拨

  本章是“毛泽东思想概论”一课中的非重点章,近几年的出题,基本上就是选择题,而且题量和分值都不大。今年发生变化的概率也不大。今年考生应注意以下的一些重点问题:怎样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为什么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为什么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怎样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什么说正确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一、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一)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提出过程。

  1、1930年5月,毛泽东针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内部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撰写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

  2、1937年毛泽东撰写的《实践论》、《矛盾论》开始对中国共产党内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进行哲学批判,从认识论的高度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问题。也就是在同一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完整地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毛泽东在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时,反复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指出共产党员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模范。

  3、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这个成语,吸收了其中的合理的因素,并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作了新的阐释,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使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科学概念。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这个科学概念作了具体的说明,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此,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代名词和特殊术语。1945年中共七大,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二)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口号,一年后,他又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进一步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期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活动(五十年代中期的《论十大关系》和六十年代初期的农村工作“六十条”就是其代表作),成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基础。

  2、实事求是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4、实事求是就是解放思想。

  5、实事求是就是与时俱进。

  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有术语,成为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

  三、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一)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成型、成熟过程。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比较早地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概念的是周恩来,他在1929年《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由陈毅起草)中强调在红军的地方工作中要注意“群众路线”这一工作方式的运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中,结合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2、1935年遵义会议后,特别是在延安整风运动的基础上,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系统地阐释了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使党的群众路线趋于成型、成熟。1943年,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一次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将它提到了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高度。同时为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刘少奇概括了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这主要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在规定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群众观点。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要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四、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五、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有一定概率出分析题)。

  (一)独立自主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基本立足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曾经一度泛滥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有鉴于此,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开始初步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思想。

  2、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重大问题的新起点,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独立自主原则运用于经济建设领域,形成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建设方针;运用于外交领域,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独立自主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基本立足点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根本的是说,一个国家的共产党要领导革命与建设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好。

  (三)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辨证统一。

  1、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是以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2、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第二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一)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二)中共十七大通过的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柱。

  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有一定概率出分析题)。

  (一)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1980年,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中说: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2、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全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正确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因为:1、这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所以,“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不能丢。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2、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因为毛泽东思想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评价不科学,就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导致国家和社会的不稳定。3、这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如果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就丧失了前进的基地,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毛泽东逝世后,中国共产党遇到的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其一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甚至主张不再提毛泽东思想,这是完全错误的。邓小平指出,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必须继续坚持。其二是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错误立场,认为凡是毛泽东说过的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认为毛泽东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就意味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和纠正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而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的某些错误做法,阻挠平反像“天安门事件”那样的冤假错案,把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视为“砍旗”。它的实质并不是要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而是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晚年提出的那些错误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这不是维护毛泽东思想,而是损害毛泽东思想。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邓小平提出的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