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也是奢侈品”他们挣扎在科研与现实边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 10:43   中国青年报

  “他去实验室了,你11点再打过来吧。”电话的那一头,陈维的室友告诉记者。

  陈维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2004年,他从北方一所大学考入上海交大环境工程系。

  眼看着同期考入的博士生大多已经毕业,而自己因为没有发表完规定的论文不能按期毕业,几个月下来,陈维的心里不大好受,“我现在正在做以前一个师兄做完了但导师建议还可以继续往深处做的课题。”

  陈维告诉记者,自己认识的同校理工科博士中,读博4年左右毕业的占了大多数,“像机械学院、电信学院等都要4年,因为他们的课题经常要到3年多的时候,才能做出点眉目。”

  有时候3年结不了题也是常有的事,比如其中一个实验数据发生错误,就会导致整个实验从头开始,重新测量和计算。陈维说,“如果实验不顺利的话,论文就写不出来,就很有可能会延期毕业。”

  由于陈维的课题涉及动力学、化学方面的内容,而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也不在此,陈维只能自己摸索。前一阵子,陈维特意去了趟北京,几经周折,通过在中科院读博的同学,去看了他的动力学实验所涉及的仪器——离子加速器,在中科院好好地学习了几天。“全国也就两台离子加速器。我现在做实验就没这个条件,做课题的环境很受限制。”

  更让陈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他所做的课题不属于导师的直属课题,没有实验经费,也没有申请到相关的经费,只能靠自己的钱来做研究了。“一个月也就200多元的国家标准补贴,做实验有点吃力,但还是要抓紧时间早点毕业。”

  读博逾3年,也在争取早点毕业的还有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宋茜。已近30岁的她,在谈到读博的感受时,语气中颇有些无奈,“就业问题、生活压力问题、家庭问题,对女孩子来说更加严峻。”

  目前,宋茜还是由家里资助读博。“文科可以参与的课题不多,能得到的补贴也不多。”宋茜告诉记者,虽然早在读本科时,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读博深造,而且读博期间坚决不到社会上打工,但“没想到我还是出山了,继续感受社会人生。”宋茜笑着说,“去外面的学校上上课。”

  “都奔三了,连自己都养不活,唉,真是没用。”宋茜同届本科毕业工作的女同学,几乎都买了房子,有了家庭,有些还有了孩子,过着不错的生活。而对宋茜来说,越往上读,越感受到了一种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我发现博士也是奢侈品,一口气直接上博士的,有多少人能够心无旁鹜地专心做学问?”

  宋茜的身边有不少在职念博士的朋友,这些在职博士看上去家庭、工作、学业都有丰收,但是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宋茜才发现,在职博士也有难处。“他们拖家带口的,心里也有牵挂。读博又花钱,也没赚钱。”宋茜告诉记者,有些在职的博士还要往老家寄钱,又要忙着单位的工作,还得忙着读博的论文。

  “该赚钱养家糊口时,只能够勉强维持自己,还谈什么向父母尽孝道呢?我能少向家里要钱就算好了。”宋茜有些无奈地说。

  “吃饭400元,电话100元,平时买点日常用品要几十元,加起来就500多元。随便出个门,来回就4元钱。别说结婚,谈恋爱也谈不起。”上海师范大学的赵杰这样告诉记者,“我寒暑假也不回家,一来省钱,二来可以多看看科学文献。”据他了解,中科院系统一般博士生都有1000元左右的补助,而高校的博士生补助就很少了,文科类一般就只有国家补助,自然科学类一部分有学校或实验室补助,国家公费补贴也就是280元。“怎么说,博士生也是搞科研的人。不过,我感觉自己的生活水平还达不到最低生活标准。”

  “别的地方消费水平我不太清楚,在湖南一般吃顿简单的午饭就要四五元钱,所以平时的生活绝对不能太奢侈,要搞计划经济。”湖南大学机汽学院的王磊也有同感。平时如果有时间,王磊也在外面打些零工赚钱。由于参与导师的项目是阶段性的,“没项目就没钱,更得在外拼命打工了。”

  “现在的情况是,导师项目多的学生奔小康,导师项目少的学生‘吃不饱’。我希望有更多的可以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王磊有些期望地说道,“现在的任务是省吃俭用,给读大学的弟弟寄生活费。”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导周春生教授认为,博士生自身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仅是从导师那里拿经费、参与项目,更应该自己沉下心来搞科研,主动地去申请一些国家、国外的课题,这也是改善自身待遇的办法之一。另外,博士生自己应当明确,资助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资助钱,还可以从导师那里学知识、学思想,学到科研的方法。“而国家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渠道,让博士生可以有更多的方式获得课题、参与科研。”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导戴星翼教授提到,现在博士生遇到的情况有几种:一是导师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延期读博的情况也不是极少数”;第二种情况是导师没有课题,学生也没得做,博士生的待遇也就不是很好;第三种情况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急功近利,不认真做研究,“导师给的钱多就干,钱不多就不干”。

  “必须要明确,博士生不能以挣钱为导向。”戴教授说,作为博士生,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来读博士。“而导师也要明确,学生到我这里来,我首先是为了他成才。”

  戴教授认为,如果导师确实没有研究能力,仅凭着资历去带学生,学校就应该有严格的考评制度。同时,对博士生的待遇要注意统筹兼顾,至少让学生不能抱着打工赚钱的想法来做课题。

  而对于有些博士自己另外找课题而又感觉缺乏导师指导的情况,戴教授主张学生提出想法,老师给予资助。“如果我的学生提出想法,我会非常高兴。只要学生有想法了,就会给予资助,在研究条件、时间和经费上都给学生保障。”

  “解决博士生待遇低的责任不能仅仅落在导师的身上,应该有一个更健全的制度环境。无论导师和学生,都需要这样的教育环境,让博士生能够安下心搞科研。(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