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政治试卷解析(文科):多选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3日 21:33   新浪考试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答案】A、B、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选项辨析】这道题出自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物已是相对的。”列宁的这句话阐明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区分谁第一性和谁是第二性时才有意义。也就是说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应,在一定的情况下,物质和意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具有统一性。所以正确答案是A、B、E项。C项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说的是所有的物质都有意识,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活动。D项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原则区别,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关知识点链接】(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②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③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此外,意识还能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提示与点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历来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17. 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 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 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 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 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E.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答案】A、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选项辨析】中国的选择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在选择社会道路上,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二是取决于交往。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启示下,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经过新民主主义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既合乎世界历史一般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伟大抉择。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正确把握直接相关,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最佳选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选择。所以正确答案是A、C、D项。选项B是一种机械决定论观点,抹杀了社会发展存在多种途径多种选择,否认了主体具有选择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选项E片面夸大了主体的选择作用,否认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所以两者都是错误的。

  【相关知识点链接】社会发展是一个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即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相互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18. 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

  A. 货币供应增速减缓 B. 物价持续普遍下降

  C. 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求量 D. 货币升值

  E. 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增加

  【答案】B、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选项辨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纸币流通规律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一致,纸币就同金属货币具有同等的购买力;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会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叫做通货膨胀。相反,如果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引起物价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所以正确答案是B、C、D项。A项货币供应增速减缓,是产生通货紧缩的可能原因,但是不一定产生通货紧缩。E项只是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支出相应减少,并不是通货紧缩的原因,也不是通货紧缩的表现,所以错误。

  【相关知识点链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可利用资源闲置浪费,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这说明,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示与点拨】部分考生可能选择A项,但是A只是可能产生通货紧缩的原因,但绝对不是表现。

  19.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不同阶段采取的相应职能形式是

  A. 货币资本B. 固定资本 C. 流动资本

  D. 生产资本 E. 商品资本

  【答案】A、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资本循环的职能。

  【选项辨析】资本是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所以正确答案是A、D、E项。B项“固定资本”和C项“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的,其目的是考查资本的不同部分周转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相关知识点链接】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就是说,全部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同时存在于三种职能形式上。这三个部分各占多大比例,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技术水平和购销状况。第二,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即分别处在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必须相继进行转化,依次从一个阶段转向下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向下一种职能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连续不断地运动。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续性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因此,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列存在和相继运行,是产业资本保证正常连续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

  【提示与点拨】只要分清楚各种资本划分的不同目的,就能够正确选择。

  20. 某市相同建筑结构的居民住房的月租,在繁华的路段为35元/平方米,在郊区为10元/平方米。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住房的

  A. 地理位置不同 B. 经营垄断 C. 土地所有权垄断

  D. 租用者的用途不同 E. 供求状况的不同

  【答案】A、B、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级差地租理论。

  【选项辨析】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等级不同相联系的地租形式。级差地租实质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这种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而不像工业品那样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距离市场远近程度的不同。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根据级差地租的原理,相同条件的地块由于供求状况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地段租金的差别。所以正确答案是A、B、E项。C项是产生绝对地租的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相关知识点链接】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它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的来源同样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如果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甚至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下,上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不复存在,但由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仍会有绝对地租。

  【提示与点拨】有部分考生可能选择C项,但是此题是考查级差地租的知识点的,而不是绝对地租的,看清题意就不会出错。

  2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A. 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 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 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 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E. 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答案】A、B、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选项辨析】科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现象的深入剖析、研究,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列宁在新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各种经济现象,特别是对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分析,使劳动价值理论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根据新情况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新的经济问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中得到进一步丰富。所以正确答案是A、B、D、E项。C项是根本错误的,不具有干扰能力。

  【相关知识点链接】(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有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问题之一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随着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是由许多劳动者的分工合作完成的。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实际上已经突破只是由单个劳动者创造的状况,理应认识为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而且,社会分工越发展,“总体工人”的范围日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和相对独立化,要求我们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不断拓展。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在工人的直接生产劳动上面。二是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价值与财富联系在一起,当今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精神财富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形态的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我们不能再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要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提示与点拨】C项是错误的,因为剩余价值论是研究价值的创造问题,即工人的活劳动是资本主义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不是价值分配问题。

  22.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

  A. 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B. 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 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E. 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答案】A、B、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选项辨析】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是正确认识近代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正确制定革命路线和方针的基础。“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且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的独立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求得人民的解放;革命的动力应该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五四运动后,由于革命的领导力量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成了领导者,所以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最终任务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由于新主主义革命是处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后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所以它构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因此革命的阶段性质不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的,而是由世界革命所处的阶段性质所规定的。所以正确答案是A、B、C项。D项是由无产阶级的领导决定,E项是由世界革命的时代特点决定,所以两项是错误的。

  【相关知识点链接】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不能相互代替,而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同中国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从而改变买办的和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打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使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又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只有国家的现代化和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不能忘记。

  23.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特点有

  A.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敌人的强大

  C. 人民军队的弱小 D. 共产党的领导

  E. 土地革命的开展

  【答案】A、B、C、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战争与战略问题。

  【选项辨析】1936年 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科学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大国,而又经过了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红军的弱小;第四、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所以正确答案是A、B、C、D、E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毛泽东在1936年底至1939年底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系统地论证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第一,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因此,中国革命只有在农村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最终夺取全国的胜利,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4.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根据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并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

  A. 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

  B. 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C. 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

  D. 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

  E. 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

  【答案】B、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

  【选项辨析】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对这个方针作了详尽的阐述。实行这个方针,不仅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指导地位。毛泽东根据我国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的是非的六条标准。这就是:①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②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③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④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⑤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⑥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毛泽东强调,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两条,即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所以正确答案是B、E。选项A、C、D根本不是最重要的。

  【相关知识点链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对这个方针作了详尽的阐述。第一,这个方针也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这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第二,这个方针的具体涵义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提示与点拨】本题的关键是“最重要”的三个字,如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选了。

  25. 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C. 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 坚持共同富裕

  E. 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答案】A、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则。

  【选项辨析】这是邓小平的一个著名论断。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持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他又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说:“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所以正确答案是A、D。选项B、C、E不是邓小平的原话。

  【相关知识点链接】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这一科学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突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二,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这就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统一起来。第三,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就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好这一根本原则。

  2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

  A. 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B. 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C. 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D. 所指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E. 还没有成为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

  【答案】A、B、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按劳分配的特点。

  【选项辨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条件有很大的区别。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所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有:第一,按劳分配中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而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个别劳动的组成部分。第二,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而只是局部范围内的。第三,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是以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作为计量标准的,而不是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的。第四,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所以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E本身观点不正确。

  【相关知识点链接】(1)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2)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最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可见,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27. 近年来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战争的历史,其原因有

  A. 战后初期美国占领当局未对日本的侵略罪责进行彻底清算

  B.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C. 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猖撅

  D. 日本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变化

  E.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在侵略战争历史问题上采取暖昧态度

  【答案】A、C、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日本的政治与对外政策。

  【选项辨析】近年来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华战争的历史,引起了遭受过日本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日本政要否认侵华历史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战后初期美国当局没有对日本的侵略罪责进行彻底的清算;第二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猖獗;第三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在侵略战争历史问题上采取暧昧态度。日本政要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担心和不满,而不是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变化促使他们这样做。日本政要参与靖国神社与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速度无关,所以正确答案是A、C、E项。选项B、D与题意无关。

  【相关知识点链接】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实行“经济外交”。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推行“多边自主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开始“政治大国外交”。冷战结束后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政治大国外交”有新发展。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既有许多有利因素,又有许多不利因素,根本问题在于它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能否正确处理大国关系,能否正确对待世界人民维护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能否正确对待曾经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历史。近年来,日本国内屡屡出现否定侵略历史的言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28.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共同签署“上海公约”,决定为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联合打击

  A. 恐怖主义 B. 单边主义 C. 分裂主义D. 地区霸权主义 E. 极端主义

  【答案】A、C、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上海合作组织。

  【选项辨析】这是一道时事政治问题,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共同签署《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明确提出了维护本地区安全与稳定,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做出了明确界定,决定联合打击上述三种行为。9.11事件发生前,“上海合作组织”就决定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这说明该组织非常具有远见。这一公约对维护本地区战略安全与稳定乃至稳定国际局势、维护世界和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9.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党的理论和纲领

  A. 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B. 是不是规定党员队伍主要由工人组成

  C. 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D. 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E. 是不是规定有健全的组织制度与严格的纪律

  【答案】A、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江泽民在党的80周年会上讲话。

  【选项辨析】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就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就纠正了在党的先进性问题上过于简单化的倾向。

  【相关知识点链接】“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0. 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指出,亚太经合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

  A. 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B. 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

  C. “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D. 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

  E. 循序渐进的原则

  【答案】A、B、C、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亚太合作组织。

  【选项辨析】亚太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之一。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9.11事件后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一次领导人聚会。会议提供了各个成员之间协调和沟通的论坛,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指出,亚太经合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自主自愿、协调一致的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正确答案是A、B、C、D、E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 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原是一个政府间的联络和论坛式的组织。1991年中国政府正式参加。1993年增加了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晤,1994年进入制度化合作阶段。亚太经合组织已承诺以多样化为前提,不推行一种模式,而是多形式、多结构并行的办法,在促进地区经济贸易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