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政治试卷解析(文科):材料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3日 21:33   新浪考试

    材料题

  36. 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 《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 《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4分)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3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3分)

  【答案】(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是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4分)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三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3分)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地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3分)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可持续发展观等知识点。

  【要点解析】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做好这类型的题目首先掌握好教材内在的东西,这样做的材料题才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本题第一问是要求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材料一指出了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浪费严重的表现,材料二指出了产生水资源问题的部分原因。根据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但是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因为人们由于目光短浅,破坏自然资源,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本题第二问是要求分析水资源矛盾的转化问题。材料三指出由于水资源的短缺,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发海水淡化事业,作为由于人们使用不当造成的水资源问题,这就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条件促使矛盾的转化,改善水资源问题的现状。

  本题第三问是要求分析人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材料四通过张掖人的事迹很好地说明了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如何实现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统一。只要人类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转变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我们就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知识点链接】(1)地理环境或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搞好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改造自然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首先,它表明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其次,它也表明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应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具体矛盾的暂时的或最终的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它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研究和创造一定的条件,促成事物向进步的方向转化,这是革命者的任务。否认矛盾转化,把事物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这是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抹煞转化的条件,空谈对立面双方的转化,不仅不能实现矛盾的转化,还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与点拨】材料分析题切忌理论和材料不能够很完美的结合,如何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考生应该下功夫的切入点。

  37.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一条: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它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自 《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一集

  材料2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第七条:

  “缔约双方将根据现行的协定采取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的信任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缔约双方将扩大和加强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以加强各自的安全,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

  缔约双方将本着武器和武装力量合理足够的原则,努力确保本国的安全。

  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摘自 《人民日报》2001年7月17日

  材料3

  中国于1988年12月6日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以来,在联合国安理会历次关于采取维和行动解决冲突的投票中,大多投赞成票;在有的问题上投了否决票和弃权票。

  2000年,安理会多次审议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冲突问题,通过了第1297、1298、1312、1320号决议。中国参加了有关磋商并对所有决议投了赞成票。中国在有关磋商中表示支持秘书长提出的维和建议,希望建议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双方已达成的《停止敌对行动协定》的执行,推动埃厄两国早日政治解决争端。

  1996年12月,危地马拉政府和反政府武装要求安理会通过决议向危地马拉派驻联合国军事观察员。12月29日危地马拉邀请台湾“外交部长”参加停火协议签字仪式,把台湾卷入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且对中国代表的严正抗议不予回应。在表决时,中国代表投了否决票,并表示,一个国家和平进程的实现,不能损害另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0世纪90年代初,格鲁吉亚发生民族冲突,联合国派出了维和观察团。1996年10月,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关于安理会授权该观察团在格鲁吉亚设立人权办事处的提案。中国代表表示,中国支持格鲁吉亚当事双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但联合国观察团执行安理会授权的维和任务,不应包罗万象,更不应越俎代庖,将属于其他机构职权范围的事情也包揽过来。由于安理会授权设立人权办事处超出了安理会的职权范围。因此,中国代表对这个提案投了弃权票。

  ——根据《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年鉴》整理

  材料4

  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尚未解决的关键利益——特别是涉及到台湾和南中国海——的大国。这就意味着中国不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国家。仅此一点,就使中国成为一个战略竞争者。

  ¬——摘自 赖斯:《促进美国国家利益》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2所反映的中国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3分)

  (2)说明材料3体现的中国外交所坚持的原则。(3分)

  (3)如何认识材料4的观点及其实质。(4分)

  【答案】(1)不同点:材料一反应的中苏关系是结盟关系,针对第三方;材料二反应的中俄关系是不结盟关系,不针对第三方。

  原因:中国从维护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政策。与苏联的结盟,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密切相关;与俄罗斯的不结盟、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则是多极化条件下,大国关系调整的反应。

  (2)中国在安理会投票中的立场体现了中国外交坚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干涉内政的原则;特别体现了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

  (3)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所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必备条件。中国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放在第一位,这既是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材料四的观点无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把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是维护对美国的“战略竞争”,实质上是要干涉中国内政,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中国对外政策。

  【要点解析】这也是到综合分析题,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教材知识的再现能力等等。

  本题第一问是找出中国与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不同点及其分析原因。材料一和二反映了中国政府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不同特点。外交从来都是从属于本国利益的,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在不同的立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这完全是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

  本题第二问是中国外交坚持的原则。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这一点我们的教材写得很清楚,中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从来都是以和平共处五项为基础,从来都是从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去判断正误,正是这点才使我们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本题第三问是概括材料四和实质。材料四赖斯的话主要是站在美国的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美国由于经济政治势力在国际社会上的事情,总是无视国际法,干涉中国内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表现强烈。只有点透这一点,才能显得比较完善。

  【相关知识点链接】(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其核心和主要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所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必备条件。互不侵犯就是禁止侵略,禁止用战争手段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它是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保证和补充。互不干涉内政,要求各国都要相互尊重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国家制度、内外政策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将本国的利益和意志强加于别的国家。平等互利,就是要求各国在乎等基础上,充分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国家之间只能在平等的原则下才能谈得上互利,互利本身就是平等的表现。只有真正做到了上述四项原则,国家之间才能实现和平共处。因此,和平共处是实现上述前四项原则的必然归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潮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也是忠实的维护者和执行者。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论亲疏,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国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尊重他国人民的独立自主和道路选择。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也积极争取国际支援,发展国际合作,把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与尽量争取外援,加强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原则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

  (3)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克林顿执政时期提出的“一个目标”(美国领导地位)、“三个支柱”(经济、安全、民主)的对外战略总构想,实行全球民主化的所谓“扩展战略”,以及“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性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表明了美国在冷战后的战略,实质是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人权”为旗帜,对外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北约东扩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是实施其战略的重大步骤。布什上台以来,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采取退出“反导条约”等一系列措施,目的依然在于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这既引起了世界各种力量对多极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多极化趋势出现曲折。

  【提示与点拨】此题比较简单,把当代各国的对外政策牢记于心,就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本题知识点也是历年考查的重点内容,考生要着重掌握。

[上一页] [1] [2] [3] [4] [5]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