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跨越考研这道坎:我们这样考进中国科学院(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 11:17   中国青年报

  即使一些偏远地区的研究所,同样拥有魅力无穷的科研项目。

  1995年考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李庆军,如今已是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副园长。2001年3月,在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在世界上首次系统研究和命名了一种新的植物远交机制——卷曲花柱性(Flexisty鄄ly),成果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其博士学位论文《山姜属植物花柱卷曲性异交机制的研究》获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他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他的这些工作都是在西双版纳植物园的土地上做的。

  李庆军说,这一切都得益于第一线的观察研究,“植物也好,动物也好,它原来在哪个地方生长,它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在那个地方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不然的话研究的结果可能就不那么准确了,这些就不是在北京、上海的空调房里能够发现的。”

  在中科院,像西双版纳植物园这样,据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研究所还有很多,比如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要研究干旱区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绿洲系统演化与绿洲生态农业等等,在这些地方实地研究得出的数据、结论无疑会更精准。

  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给研究生提供充足而且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高随祥教授看来,研究生有别于大学生,不应再满足于单纯地被“教”,仅仅被灌输一大堆知识,而更应看重被“带”,受到真正的科研训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不仅精于“教”、同时也长于“带”。

  高随祥介绍,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都是在学科前沿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不少人是各自学科领域内的学术领衔人物。他们紧跟学科发展步伐,最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最掌握学科发展方向,知道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由导师言传身教,带着你一步步地进入科研前沿,自然更易开窍。

  “我想中科院培养研究生与高校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许多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这对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中科院81届研究生、中科院院士李国杰如是总结中科院研究生培养特色。

  “这里的氛围,就是要你全力以赴”

  中科院研究生院没有自己的本科生,这里听不到照顾“本校生”的任何传言,五湖四海学生融汇一炉,构成了一种中科院特有的文化氛围。

  在这里上学,还不用为生计发愁。提起选择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初衷,中科院水生物所一位女同学说:“中科院的待遇不错,在这里,我不必面对学费和助学贷款的压力,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曾让这位女生感到担忧的是,读了研究生,每个月的补贴根本不够生活,但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不愿意给家里添负担,读书期间在外面打工兼职,会浪费大好时光。

  当她真正走进中科院,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这里不仅待遇好,而且有严谨的学风、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更加吸引她,“因为这些真正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目前,虽然因所属院所、专业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即将启动的新的奖助体系,中科院研究生院一年级硕士生每年最低的奖助金接近1万元,高年级硕士生每年约1.8万元,而二年级以上博士生的奖助金平均每年达到3万余元。

  让中科院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一学生蔡毅感觉自豪的是,自己所在的实验室拥有价值昂贵的扫描电镜,而且还有一台上千万元的核磁共振仪器,有这样配置的高校在全国来说都屈指可数。今年有10多家高校前来申请实验时间,外校的学生要花时间精力奔波还要等空余时段。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02级研究生赵环昱说,中科院有很好的科研硬件设施,尤其对于需要做很多实验的工程类专业学生来说,这是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一般的高校,学生可能有想法,但是硬件设施不到位,也没法去做。在中科院,有硬件设施做支撑,又有导师的悉心指导,只要自己有想法,就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研究甚至独立申请课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赵环昱总共发表了8篇论文,5篇SCI,1篇EI,1篇ISTP,1篇核心期刊。她还被国外的一个SCI期刊邀请评审论文,毕业时,她顺利留在了近代物理研究所。

  这里正在培育一种国际化视野和境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自2000年9月开始,“越洋”请来25位全球知名专家执掌教鞭,其中15人来自斯坦福、密歇根、德州大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著名科研机构。如此强大的师资力量,令英国《自然》杂志感慨:“上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教育。”

  纪文栋在所里两年多时间,仅国际岩土力学学会主席、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汉斯教授就来过三四次,不仅宣传国际前沿发展方向,而且讲授“如何做科研、如何寻找突破路径”,“同样的话从大师嘴里说出来感觉都不一样。”

  导师们由于工作需要,和国外交流很多,有很多的出国机会,因此,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在学期间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读博士王志立说,自己所在的课题组,博士生五年当中至少有两次出去的机会,有的人甚至机会更多,“参加几次国际会议以后,眼界一下子宽了,思路也开阔了。”

  当然,在中科院攻读研究生,也需要超常规的付出。“想轻松就别来中科院”。蔡毅以前上本科时也经常帮本校读研的师兄干活,实验室到晚上人就很少。现在在中科院,甚至周末的晚上,基本都是人丁满堂,“一方面是科研项目太多;再就是牛人太多了,都想做出好一点的科研成果。”

  令这个读研不到一年的小年轻感到自豪的是,一个师姐博士马上毕业,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核磁共振会议上,做了15分钟报告,这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明天。

  解除后顾之忧,提供最佳平台,营造公平氛围,多样化的国际化学习机会……一切努力的背后都是为了打造一种环境,“到这里来就是要让你全力以赴去做科学家”。

  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是中科院研究生院78级的学生。他说,自己当科学家的梦想是到了中科院之后产生的,以前对科学只是一种兴趣,目标也是模糊的。读研究生之后,“进中科院就是当科学家”的思想一下子进入大脑,而且这个目标一下子变得很近。

  一组数据为中科院精心营造的环境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仅仅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中国科学院所培养的研究生中,就出现了40多位两院院士。作为衡量博士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 1999年到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结果统计,中科院研究生院以不足10%的在读博士生比例数,达到了平均16%以上的获奖比例。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