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库--关于孩子的学习(1)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2/31 14:23 新浪教育 | |
“起跑线”是否比什么都重要? 问题的来由: 孩子的话:“为什么要把中学划为重点非重点的,让我们觉得好累好累。” 专家的话:“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尊重孩子的选择,从孩子的现实条件出发,比其他一切都重要。” 家长的话:“跨进了好学校的门槛,就成功了一半。” 问题的解答; * 天下事,事在人为,并非只有在重点学校里才能成才。 * 真正了解子女,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条使子女成为“龙凤”最确切的道路。 健全的人生从读书开始。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甚至硕士、博士、博士后,是人生的一次又一次起跑,留下了幸运,也留下了迷惘;留下了回忆,也留下了思考。一部外国电影《胜利大逃亡》竟成了大批中小学生“跳槽”的代名词。每年秋季,初中或高中招生发榜后,总有相当一批新生离开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千方百计转到市、区重点中学和声誉较好的学校借读。这种现象被冠之以“胜利大逃亡”。 1、难道非得进重点吗? 在“胜利大逃亡”和潮流中,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首当其冲,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使出全身解数。在重点中学校长室经常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镜头。 ——十几平方米的校长室里拥挤着十多位家长,有的坐,有的立。校长端坐在办公桌后,被家长们包围着。 家长甲:校长,我的孩子仅仅相差1分就被淘汰。请您高抬贵手,给一个借读的名额吧! 家长乙:校长,您帮帮忙,只要让我儿子进这里读书,我保证帮助你们学校创收。 校长:每个新生班级都已经五十多个学生了,怎么安插也插不下了。 一所很有名气的区重点中学校长说,每年8月底至9月初,是他一年中最难捱的日子,校长室里静坐式地挤满了人,有做父母的还有做祖父母的,斯斯文文,不吵不闹,带着一丝苦笑在哀求,为争取一个进校借读的名额。 谁也不会这么天真,以为仅仅靠哀求能乞得如同中头奖这么珍贵的借读名额。 某重点中学地处要冲,颇负盛名,是众多学子翘首盼望的学府。抑或是教育经费的匮乏,抑或是学校钱袋的羞涩,总之,计划外的新生名额成了名码实价的商品,行情年年看涨。即使如此,要跨进此校的门槛,仍然要熟人引荐。 小郁,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小学时成绩优异,尤善文艺。临近毕业,希望女神在她面前舞蹈。父母以为凭女儿的成绩,进重点中学是“三个手指捏田螺”的事。这一年招生考试,搞了“两次考试”的花样。小郁一考顺利闯关,二考却“大意失荆州”,数学考得不甚理想。一个暑假,小郁都是提心吊胆过日子,愁肠百结。想来想去,邀了几个同命运的伙伴到下海庙烧香。小郁在每位神灵前三跪六拜,百般祈求。可惜神灵并不庇佑。考试分数公布了,“数学86”,随着老师的报分数声,小郁姑娘的泪水夺眶而出。她还抱有一丝企求,希望电脑派位能把自己派到比较好的中学。发榜的日子终于来了,信使送来了小郁及全家最盼望,也最恐惧的录取通知书。小郁不敢拆信,爸爸也不伸手,妈妈拆开信仅仅把通知单扫视了一下,伤心的泪珠就涌了出来。信掉到了地上,爸爸颤抖着手,好不容易拣了起来。小郁被分配到了作恶梦也怕进的学校,她号啕大哭,几乎一个星期没有吃过一顿安稳饭。 小郁的父母很想像大款们一样,把女儿高价送进重点中学,但是,他们都是极为普通的工人,工厂效益不好,薪水微薄,无法圆了女儿心中的梦。小郁体谅父母,不灰心,不气馁,振作精神,刻苦用功。后来,她在这所学校里,书读得很好,做了中队干部,依然品学兼优。最大的变化是,小郁更成熟了。 盼望进一所好校、名校是每个学子和家长的心愿。但是,天下事,事在人为,并非只有在重点学校里才能成才。透过迷惘,相信自己,希望之路就在脚下。因为学习归根结蒂要靠自身,掌握知识最终要靠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愿更多的莘莘学子和家长从迷惘中醒悟。 2、是父母还是子女在“跑”? 倪峰初三毕业了。本来学习就是中不溜秋的档子,所以,填志愿时,倪峰打算从实际出发,投考中专、职校。父母出来干预了。倪峰是正宗的“三房合一子”,父母的期望大得很,非要儿子报考重点中学。不知是彩头还是吉兆,倪峰的升学摸底考试成绩特别的好,这使父母异常乐观。在甜言蜜语的规劝和花花绿绿的利诱之下,倪峰终于心动,报考了重点高中。温课迎考期间,倪峰也使足了力气。但毕竟底气不足,连续三天考下来,竟变得垂头丧气了,结果以30之差落榜,并分配到区内排名最后的一所中学。 倪峰从此一蹶不振,他本来就是“公子哥儿”级的学生,学习上并无多大的毅力和拼劲。父亲是“大老板”——大公司总经理,对儿子百依百顺。儿子的一间9平方米的房间,影碟、音响、游戏机应有尽有,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消磨在这些上面。做父亲的并不死心,到处钻门路让儿子挤进重点中学。可他并不知道儿子实在对学习很厌倦,只想找一个轻松、惬意的地方。 “胳臂扭不过大腿”,儿子只好顺从老子,进了一所用金钱赞助得来的重点中学。由于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正式考入的学生相差了一大截,进校半个学期的期中考试,倪峰的成绩单上4个大红灯笼高高挂。临到期末,更是红色一遍。至此,做总经理的父亲才算悟到了一点什么叫“拔苗助长”,寒假之际,赶快把孩子迁回原先录取的那所普普通通的中学。讲句难听的话,是做了一回“回汤豆腐干”。 父母的“期望”终于成了“失望”。看来,光有望子成龙的愿望还不行,家长还必须清楚目前子女和“龙凤”之间的实际差距。这是对子女真正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条使子女成为“龙凤”最确切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