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库--关于孩子的学习(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1/07 17:20 新浪教育 | |
只要记住书本上的“标准答案”就可以了吗? 问题的来由: 学生的话:“做完作业,当然要与标准答案对对。对了,证明自己掌握了;没对,把标准答案记下来,也就行了。” 专家的话;“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考试题中测度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题很少,解题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即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答题符合标准答案就是对的,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就认为是错的,这种只以标准答案来判断学习成效的做法,是很不科学的。也误导了家长和学生。” 家长的话:“现在考试出的是标准试卷,答案与标准答案一致至关重要,记住标准答案,是学习的头等大事。” 问题的解答: *了解做题与标准答案的关系、了解做题的目的和应该达到的效果。 *启发孩子在解题时和解题后进行自我发问 不少孩子在解答习题时要翻书找答案,书上没有答案的他就不会做;有的孩子习惯把做题的答案与书后的答案核对,或与同学对答案,如答案是一致的,就算完成了,也不再去思考这道题了;有的孩子甚至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去抄同学的答案。而有些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也只是以帮助孩子做完习题,得出正确答案为满足。以上这些现象,把学习过程当作找答案的过程,把做习题当作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 产生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考试题中测度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题很少,解题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即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答题符合标准答案就是对的,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就认为是错的。这种把标准答案绝对化的情况影响到学生和家长,出现了学生做题为了标准答案,家长检查看标准答案的现象也不足为奇了。但是,这种只以标准答案来判断学习成效的做法,只重视学习的结果,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忽视了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的要求,是很不科学的,也是违背教育目的的。 应该说,孩子的作业和练习中,确实有相当多的题是有标准答案,但这不是绝对的。何况,某些标准答案并不一定“标准”。不论在文科学习还是理科的学习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的;在要求运用已有知识来解答比较复杂问题的时候,尤其如此。如果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只满足于得到一个标准答案,就会束缚孩子的思路,使孩子只会用一种模式去解决问题,而不能使孩子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这种学习只会养成孩子死读书的习惯,最终阻碍孩子潜能的开发和提高,使孩子成为机械解题的机器。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只会从书本上找答案的人是很难跟上时代发展要求的。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找不到答案,需要具有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去探索和寻找,所以,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家长指导孩子学习的责任,在于促使他们去发现和掌握解题中的思维方法,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为了使孩子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家长首先要转变一下学习观,并让孩子也了解做题与标准答案的关系、了解做题的目的和应该达到的效果。要让孩子懂得,解答题目得出标准答案并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学习的手段,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解答题目来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家长可以用“说题”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要求孩子每做一道题都要试着说清解题的思路和思维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习能力。要让孩子明白,解题的答案或标准答案只是验证学习过程的手段,评判解题答案正确与否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解答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如果答案正确,可以对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作一下回顾,以便巩固;同时还应该启发孩子尽可能地做到一题多解。如果答案错了,就要对原来解题中的思维进行检查、调整或改正,一旦通过调整,熟练地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启发孩子在解题时和解题后进行自我发问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本的方法。自我发问的类型大致有四种:(1) 问“What?”,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这道题最终要解答什么问题?”用来正确理解词句和审题。(2) 问“How?”,如:“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怎样确定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用制定策略的方法来确定解题的步骤。(3) 问“Why?”,如:“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用找根据的方法来保证解题过程的正确性。(4) 问“Which?”,如:“哪一种理解是正确的?”“哪一种思路和方法最好?”用比较的方法来寻找正确的理解和最佳的解题思路。通过这样的自我发问,孩子的最大收获是学会思考,同时也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 家长还可以指导孩子掌握发散思维,让思维突破原来的知识圈,让想象力充分驰骋,发散思维具体表现为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丰富的想象,广泛联想是训练发散思维的一种方法,经过几步中间联系建立起两个概念之间的联想关系就是其中的一种,如“天空”和“茶”可以通过“天空——土地——水——茶”联系起来。发散思维的关键的要冲破习惯思维,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在语文学习中可以通过多读诗作、多练习即兴演讲、想象某一故事的多种结尾、自由命题作文来培养。 (曹钊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