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上海教育》 > 正文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教育属于全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4/05/08 12:05  上海教育

   教育要为人类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服务,而全社会都必须为教育负责,为教育作出各自的贡献。生活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期间,我深深感到,这一切已不仅仅是理念,更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景与自觉实践。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教育属于全社会

  文/邵晓梅

  [见闻]

  激发兴趣才干,鼓励参与互动

  在澳大利亚,无论走到哪个风景区,都有植物环绕,有的植物上面挂着小牌子,有的植物旁边立着橱窗,它们都在向人们介绍着相关的植物学知识和周边的生态环境;许多岩石断面附近有介绍地质特征和地质变迁的说明;走进儿童娱乐场所,人们在充分保证儿童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安排动物与孩子们的“零距离”接触。孩子们在玩耍之余,认识动植物并了解它们对人类的贡献,认识各种自然现象获得感性知识,兴致盎然地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和奥妙。同时,澳大利亚许多公共文化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都对学生免费开放,在那里常可看见学校教师带队,学生在那里参观、听讲座、互相交流、查阅资料、动手实验、参与网络互动交流,不少学生正是在这些地方完成论文或调查作业的,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一般都有工作人员或志愿者为学生提供适时帮助。

  在新西兰,我认识了一个在那里留学的中国男孩,他每天下午三点直接去活动地点辅导中小学生弹钢琴、作画,通过积极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他感到自己能够为他人服务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他告诉我,当地的中小学生一般在放学后都要去社区接受各种辅导活动,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是当地的惯例,而且社区教育的各个部门将获得有关资助。

  在澳大利亚,也有类似情况。就艺术教育而言,学校的教学要求相对统一和普及,以满足共性需求为主;而学生在校外选修一种器乐或声乐,具体种类可按自己的兴趣、条件自由选择,这样就实现了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体育教育情况也是如此,我看到许多学生在课后或者周末,兴致勃勃地参加自己爱好的各类体育俱乐部活动,这些俱乐部通常分为收费、接受捐款或免费三种。

  渗透民族传统,培育世界胸怀

  在澳大利亚,不时会在一些建筑物旁看到这样一些展示,比如“这里的历史变迁”或“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曾经住在这儿的历史名人”,一些年代久远的店铺、码头、港湾旁边会有设计者及其生平、建筑特色等相关情况的展示,那些小小的镜框,图文并茂,简洁生动,引得人们不由自主地驻足观赏。我甚至发现,有些路面上铺着反映当地人文历史的图案,在悉尼港湾的人行道路面上每隔一段距离,就镶有一块与当地文化有关的作家的纪念铜牌。

  事实上,孩子们也都非常热爱这些“文物”,我亲眼看见,许多孩子为了不踩坏地上的土著图腾画,纷纷自觉地绕道而行,从旁边的泥地里走过去或者跳过去。我想,这恐怕是最适合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吧。

  在悉尼奥运会广场上矗立着许多纪念柱,色彩绚丽,高低错落,在每根柱子上按照开头字母的顺序镌刻了参加奥运会的各国运动员的名字,以空间美感和平等精神默默感染着全体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要有博大的世界胸怀。

  实践公民义务,培育利他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民有了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这对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在澳大利亚,15岁以上的青少年学生必须有参与志愿者活动或社会打工的经历,并且由学校和社会给予法律制度上的保证。比如,保证最低工资,通过限时间和限工种,来确保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志愿者的经历都将作为对每个青少年进行考评的一部分。丰富多彩的志愿者经历和大大小小的成果让澳大利亚的青少年引以为豪,这样既形成了整个社会助人为乐的风气,又锻炼了学生克服困难、组织合作、参与社会的能力。

  澳大利亚绝大多数的森林公园、海滩水上活动俱乐部和展览馆都不收门票。在那儿,我们总能看见志愿者的身影,从白发苍苍的长者到稚气未脱的孩子,都在努力为他人服务。

  国会大厦里设课堂,体现公民权利

  我参观堪培拉国会大厦的时候,有一点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议会厅内环形座位的最后一排,桌上装有有机玻璃挡板,据介绍是专门给旁听会议者安排的,通过特制的装置将会议的实况传给旁听席的听众。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走进议会厅现场进行社会课学习,从而让学生真实了解国家政体、政治运行模式以及社会问题等内容,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可能还需现场进行必要的教学探讨活动,所以安装了隔音的有机玻璃挡板,这样既可以不影响会议活动的正常进行,又不会限制师生对会议全局的观察和思考。

  教科书循环使用,增强节约意识

  据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少国家的学生教科书都是无偿供给的。澳大利亚也是这样,虽然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而且资源丰富,但是出于节约自然资源、确保持续发展的需要,他们对教科书采取连续使用的政策。每个学生在学期结束后,将用过的旧书上交,由学校发给下一届学生再使用,对于学习中需要更新的内容,则是通过发放讲义或通过网络展示的电脑课件予以解决。因此学生都很爱惜教科书,懂得这是环保的义务,也是爱国的体现。这样既减轻了国家教育投资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爱书、节约的好品质。而且,围绕课本的教育管理,学校教师在宣传、回收、发放过程中与学生们共同合作。全社会的协同节俭,本身就是对全体公民的高度负责,是对青少年的极好教育,也是充分珍惜纳税人的劳动成果和权益意志的体现。

  政府协调服务,形成全面育人环境

  澳大利亚对学生行路交通、参观展览都有统一的优惠政策,在许多活动中,相关部门都安排参与辅导的成年人负责保护指导青少年。新西兰的学生参加社区教育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不同的项目,不同项目的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参与活动的学生交来的教育券的多少,来获取政府的教育经费;而在澳大利亚,对于16岁以上的学生离家体验独立生活,澳大利亚政府将发放津贴。

  在澳大利亚,每个学生都必须穿校服,校服的费用需要家长支付,价格不菲,但是家长们大都非常支持。一方面是因为校服种类较为丰富:从衬衣、绒衣、外套、运动衣、礼服到皮鞋、球鞋等,校服式样、质地很适合学生。另一方面是因为校服是保护澳大利亚青少年权益的一种有效措施。首先,每位家长可以自主选择是为自己的孩子买新的校服还是买上届学生穿过的旧校服,而且穿过的校服还能折价卖给学校或自愿捐献。其次,统一着装可以避免青少年之间不恰当的攀比,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和勤俭意识。最后,更让家长们满意的是,每天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警察会对流散街头穿校服的学生加以过问,不宜青少年出入的场所一律谢绝穿校服者,乘坐公交、参观展览等,身着校服的学生都可享受优惠。

  然而,澳大利亚的学校也充分考虑到年轻人追逐时尚、张扬个性的心理,每学期安排一个“牛仔日”,这一天,学生可以自由地穿上自己认为最理想、最能表现个性的服装到校,像过节一样“狂欢”一把。

  这样既强化了青少年学生的平等意识和环保意识,节约了整个社会的教育投资,明确协调了全社会关心下一代的教育职责,又合理兼顾了各方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因此得到了公众的普遍支持和拥护。

  

  [思考]

  多方参与,多方受益

  现代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如果能充分尊重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和意愿,科学决策、细心服务、精心协调、不断改进,那么,社会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收益和代价就有可能到达科学合理的平衡点。

  例如推广校服利弊得失,在我国各地一直有争议。而在澳大利亚,教育行政部门的出发点是这样的:在让家长掏钱的同时,更要让他们看到身着校服的孩子会受到社会全面的关注,而且让家长了解校服穿旧了还能回收或捐献的政策,同时家长有选择买新校服还是旧校服的权利。不仅如此,家长们更能看到孩子身着校服时处处享受到的优惠和保障,再说还有充分展示学生自己风采的“牛仔日”,权衡之下哪有不买和不穿之理?固然有关服装厂家商家可能减少了一定的利润,但是他们认为从维护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说,校服制度有利于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同样,虽然警察也多了管理学生的任务,但可以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机会,这样,有社会多方的支持和配合,校服制度的实行就较为顺畅。

  对于有些教育新政策或措施的推出,澳大利亚教育行政部门也要面对引发的社会反响进行弥补以减小不利影响,要确保相关部门和社会的知情权,这样有利于科学决策相互协调,有利于统筹兼顾长远发展。如前所述,澳大利亚的关于16岁以上学生可享受支持独立生活的政府津贴问题,目前争论也比较大,特别是有些年轻人本身自我约束力差,有了津贴父母更加难以管教,许多媒体为此呼吁修改政策,因此目前澳大利亚采取了在一些县建立青少年救助站、援助电话等措施加以弥补,其他的对应措施还正在不断完善之中。

  教育的策略、方法、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我们随时注意寻找多方面能接受的最佳方案。因此,一线教师、专家、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必须团结协作,在社会化的大教育中,人人都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接受着全社会的教育,接受来自于实践的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是服务,一方面服务的过程是完善自我、教育民众,为将来的管理者做出榜样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监督,不断改进。

  对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学校而言,它既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又随时受到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它既感受着社会活动的脉搏,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又随时能从社会各方面汲取智慧和灵感。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教育,与学校进行互补。

  社区的各个俱乐部、辅导班、博物馆、艺术宫、展览馆、图书馆都是良好的教育资源,它们既要发挥自身文化宣传的作用,又要通过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考虑如何吸引各类公众的参与,以此得到社会的更广泛支持来发展自身。

  比如澳大利亚的展览馆,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参观者安排了不同的设置。在我参观一个机械装置的时候,我发现它既有按钮可以直接操纵,又可利用计算机程序操纵,还有模拟拆卸、模拟运转的塑料模型,以及图纸资料和动画小电影;等等,装置旁边还安排了老年志愿者手把手地辅导。

  我想,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受教育者成为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的合格公民。所谓“爱”,就是自身不断产生要学习的热切的动力,如果让受教育者较早地融入社会活动,了解社会需要,亲身体验知识的无穷魅力和改变命运的巨大力量,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乐趣和一种生活方式;所谓“会”,就是懂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社会资源来学习,到何处查询资料、用什么方法求教、从哪些地方可能会受到启发、自己可以向什么方向发展;等等,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自我发展的观念;所谓“能”,就是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认可,不仅仅是文化学习的能力,还包括了社交适应能力、动手协调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特别是当受教育者体验到了这些能力在社会中有重要作用的时候,这对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认识程度也有极大的好处,能够激发个人主动地、不断地、愉快地学习。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培养品德和见识,将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更大空间。

  素质教育、品德养成必须随时与每个人亲身的、具体的、反复的体验紧密相连才能深入人心,自然成为其内在的道德品质。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让学校教育融入社会,不断得到社会生活源泉的滋润和社会力量的支持,这样的教育将会朝气蓬勃,均衡发展,为社会的稳定进步、人民的幸福安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