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人力资本》 > 正文

叶莺:从记者到柯达总裁的职业生涯

http://www.sina.com.cn 2004/08/03 11:38  《人力资本》

 “世界瞬息在变,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得道高僧入定的法门,却不是叶莺的信条。在叶莺看来,“世界瞬息在变,应以万变应不变,变则通,通则兴……”于是,叶莺成了百变精灵。从舞者,到记者,从大使,到高管,叶莺跳跃着、变化着,不断地给人惊奇,也不断地带来奇迹。解读叶莺似乎很难,因为她的变化过于突兀,但是走近叶莺,却发现其实答案并不难,因为这个充满张力的女人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她自始至终选择的,就是做一朵永立潮头的性感浪花。

  1997年7月,香港,维多利亚港,一艘停泊的游轮。

  落暮时分,暗蓝色的海水柔碧而又深邃,远处的群山已融入缀满星星的苍穹。在游轮上看着水中摇曳的万家灯火,繁华盛世顿时跃入眼帘。但是一位儒雅的中年外籍男子却眉头紧锁,看上去忧心忡忡。他就是伊士曼柯达公司现任CEO、当时的COO——邓凯达。

  面对幽蓝的海水,邓凯达终于忍不住对身边的叶莺道出了他心中的忧虑:“莺,我担心如果我们跟中方签了这个协议以后,说不定下午,或者是第二天,他们就会邀请更多的其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那样的话我们的12亿美元不就等于丢到了这海水里了吗?”

  “不会的!我对中国有信心,我对中国的政府有信心,我对中国的市场更有信心!”叶莺的回答斩钉截铁,但是还是不能打消邓凯达心中的顾虑。“这样吧,莺,我们打个赌如何?”既然无法说服彼此,邓凯达于是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赌5000美元!”“5000太多了,我们不如就赌500,钱多钱少只是一个象征意义。”“OK,成交!”赌注虽然只有区区500美元,但是叶莺和邓凯达都知道,这是一场12亿美元的豪赌。

  ……

  2002年1月,香港,北角渣华道,柯达香港公司。

  叶莺刚踏进办公室,就发现了一只非常精致的信封,上面有邓凯达亲书的笔迹。打开信封,里面是五张簇新的百元美钞,上面有邓凯达的签名。“光这些不够!你还要写上‘我输了’,别忘了我们当时的约定!”叶莺给邓凯达打完电话后,马上把这个信封原封不动地寄回了美国。

  大半个月后,叶莺也回到了美国,她再一次收到了邓凯达寄出的那个信封,抽出一看,每张美钞上又加上了一行字——“I lose the bet to Ying”,字迹的颜色和签名的时候明显不同。叶莺笑了,她把这五张美钞一一收好,分别裱起来后加了镜框送人,只留了一张放在了她的办公室里。在镜框外,叶莺写下了这么一句——“中国一许,镕基一诺,荣融一呼,柯达一刻!邓凯达,他心服口服地、快乐地输了!叶莺一乐。”

  叶莺乐了,她完全有理由笑得那么灿烂,因为她不仅赢下了这500美元的赌注,而且还帮柯达赢下了整个中国的影像市场。

  性感的“98协议”

  叶莺就说她从小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做舞者、第二个梦想是做记者、第三个梦想是做外交官,但是她却从来没想过要去企业做个女强人,直到1996年的12月31日。在那一天,她辞去了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公使级商务参赞的头衔——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外交界惟一的、也是官阶最高的女性头衔——离开了美国外交界。第二天,叶莺加盟了伊士曼柯达公司,担任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对外事务部总经理。

  叶莺喜欢色彩,喜欢陆游的“红酥手黄藤酒”、喜欢周邦彦的“赤栏桥黄叶路”、喜欢蓝色的多瑙河、喜欢白色的天鹅之死,但这些绝非是她选择柯达的惟一理由。

  其实早在叶莺供职于政府部门的时候,就有无数的说客来游说这位政界的女将,而其中又以摩托罗拉当时的CEO裴学德先生最为著名。他力邀叶莺加盟,已经成为当时一个公开的秘密,但是叶莺还是拒绝了,因为叶莺知道当时并非是她离开政界的时候。

  在北京做商务参赞时,叶莺结识了所有当时来华的世界500强美国大公司的CEO和总裁,了解了很多关于中美商贸关系中的内幕和细节,但是当时她并未参与其中,总有种隔墙听歌、隔靴搔痒的感觉,叶莺感觉不过瘾。直到有一次,当她听说了中国政府有意用影像行业来试验全行业合资、并为国营企业探索新的道路这一计划时,叶莺一下子感觉无比地兴奋,她知道这是一件空前绝后的事情,而她的机会又来了!

  “性感!”多年之后,叶莺仍然无数次用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这一计划。事实证明,这也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最为大胆的一次商业合资计划,这个计划就是后来被称为经典的“98协议”。

  如今回过头再来看看当时的影像行业,像极了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群雄并起,那时的柯达实力并未强到独霸天下的地步,顶多算是秦惠文王执掌的一个强国而已。然而,“98协议”一出,柯达以12亿美元“买”下中国13亿人口的市场;此后,接连“抹掉”6家中国影像企业;直至去年10月29日,击败劲敌富士,以1亿美元和几亿元资产收购乐凯20%股权,柯达在中国的“七计划”圆满收官。虽然张仪并未看到嬴政的一统天下,但是叶莺却亲眼见证并全程参与了柯达的加冕,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性感呢?

  其实在叶莺加盟柯达之前,这个项目的谈判已经持续了3年的时间,当时由于各方利益分歧过大,并且缺乏必要的沟通,谈判常常陷入僵局,双方很难找到共同的语言。1997年的元旦,叶莺加入了柯达,两天之后便以大中华区副总裁身份从香港飞到汕头,坐到了谈判桌前,奇迹般地使陷入僵局的谈判迅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有人看见身着豹纹短裙、高跟鞋的她窈窕地走到第一排坐下,还以为是老总的秘书,却没想到是老总本人时,叶莺已经以其出色的外交辞令和极具亲和力的笑容为柯达挣得了不少印象分。由于叶莺在东西方都生活过多年,所以她真正明白两个国家不同的思维,靠着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熟悉,她提出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安排,为参加谈判的双方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促成双方之间建立了互相的信任,并最终达成著名的“98协议”,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记者这个职业教会了我太多。很多大师级的人物花了一辈子的心血才有的成功,他们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向一个萍水相逢的人透露他一生的体会与专业的精华,你岂不得到太多?想想,还有什么职业可以如此跨越行业,打通所有的人生走廊,让你‘偷学高手的内功’呢?”

  “风生水起”的名记生涯

  其实,对于叶莺而言,“Nothing is Impossible!”她从小就是一个执着于梦想的孩子。由于名字里有个“莺”,她渴望飞翔,13岁就去学跳伞;由于梦想成为舞者,她执着于芭蕾,脚趾甲每天被舞鞋磨出血来……

  在很小的时候,叶莺常常在课堂上发呆,老师在讲台上讲的东西无聊,她便拿出夹在书中的一枚书签来把玩。书签是她父亲送给她的,上面书有叶老先生的笔迹,“人生像江河的流水,如果遇不到阻石,就溅不起美丽的浪花。”每当叶莺看到父亲这几行字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个画面——平静的江水缓缓流动,突然前方有巨石凸现,江水于是不再平静,而奔腾在最前方的那波江水忽然勇敢地跃起,拍上了巨石,溅起了美丽的浪花。“只有走在最前沿,你才有机会撞上岩石,激起浪花。我就想做那第一朵拍在岩石上的浪花,因为美丽,所以精彩。”叶莺毫不掩饰她的想法,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内驱力,使她幸运地扣住了每一个时代的环节,一路走来,精彩非凡。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叶莺是独生女,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兄弟姐妹和她抢玩具玩,也正因为没人和她抢,所以她对玩具的兴趣也就一点点消失,她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饱读四书五经的叶莺在大学里修了两个学位——英语文学和国际关系,这两个专业不仅使她很早就尝到了学贯中西的好处,还和她未来的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叶莺认识了台湾“中国广播公司”的新闻部主任王大空,他需要一个可以采访外交要闻和政治新闻的记者,于是一眼相中了尚在求学的叶莺,当然这和叶莺出色的英语功底密不可分。大学四年,叶莺一直在这个领域里面,后来她又转向了电视,并去日本培训了一段时间。由于那时的努力,叶莺的记者生涯辉煌无比,那时台湾电视台晚间7点到7点半、7点半到8点,两档黄金时间的新闻节目都有叶莺制作的新闻剪辑。当时几乎所有重大新闻、重大人物的采访,叶莺都会做第一手采访,那段时间的积累对叶莺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长期。

  叶莺曾经说过,“记者这个职业教会了我太多。很多大师级的人物花了一辈子的心血才有的成功,他们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向一个萍水相逢的人透露他一生的体会与专业的精华,你岂不得到太多?想想,还有什么职业可以如此跨越行业,打通所有的人生走廊,让你‘偷学高手的内功’呢?”在那个时候,台湾几乎没有跑政治和要闻的女记者,叶莺却凭借她深厚的中英文功底和对政治敏锐的嗅觉在这一男性把持的领域里玩得风生水起,漂亮地激起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朵浪花。

  做华夏文化的传道士

  大学毕业之后,叶莺出人意料地没有选择媒体记者作为她的职业,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为高远的政界,对于投射过来的怀疑眼光,叶莺不以为然,云雀又安知鸿鹄之志?

  出生于北京的叶莺,父亲是满人,母亲是杭州人,父亲一族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也就是说是叶莺有着帝王贵族的正宗血统。叶老先生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叶莺幼年丧母,自小便是聆听父亲的教诲学习做人的道理,因此她特别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能够站到比较高的位置来感受这个世界。

  由于做记者的缘故,叶莺通过采访结识了不少外交界人物,特别是她在采访美国总统及国务卿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人的知识面很广,而且他们的的确确能改变这个社会以及影响每一个人的位置时,叶莺决定也应该去试试。于是,叶莺考进了美国国务院成了外交官,并被派到缅甸,之后去了香港,然后又辗转到了新加坡,足足八年的时间,叶莺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然而,就在叶莺到了新加坡后,却又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她决定离开美国政府,因为那时候她发现了一个很了不起的政治家——李光耀。当时的新加坡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国家内部并没有确立统一的官方语言,除了英国殖民统治时留下的英语外,还有马来语、印度语、华语等等,并由此引发过一次严重的种族暴动。李光耀执政后决定在新加坡推行双语运动,他力主任何一个新加坡人都应该有一门母语和一门工作语言,他关掉了当时所有的华文报纸,然后组建联合早报,并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推动这个普通华语运动。委员会由十几个成员组成,而叶莺也成为了其中惟一的非新加坡籍的外国人。

  在新加坡的那段日子,叶莺其实扮演的就是一个文化传道士的角色,重新点燃了新加坡华人寻根的星星之火。当时居住在牛车水的老华侨们已经差不多忘了中文,看的也是英文报纸,说的是“牛车水”英语——闽南话夹杂着英语单词。叶莺当时一伙十几人,凑在一起找出了2500个最常用的汉字,还挑选了500个左右的备用字,然后就用这3000个字编报纸,除了这3000个字就不能用,从那个时候开始,牛车水的华侨们又渐渐开始看起了中文报纸。叶莺找来了《二十四孝》、《三国演义》等名著,用最简单、街上都能听明白的语言重新编写故事,并配上漫画,一段一段连载在报纸上,每段下面还有造句和词语解释,就这样开始了艰辛地布道之旅。“我离开新加坡的时候,记得非常清楚那时樟宜机场还没有盖起来,我从老机场走的。那时候我的学生都在机场排着队,挥泪跟我说再见,那时候我真的很感动,因为他们真的受益很多,我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叶莺自豪地认为她为当代去新加坡的中国人开了一条路,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现在的新加坡可能就听不到中文了。

  “我不是为了钱,我是觉得李光耀的出发点很伟大、很革命,我就是很欣赏这样的一个态度,而且他请我这样一个非新加坡人走向他的核心政府,这个本身对我来讲就是一件很具有吸引力的事情。我只是觉得应该考虑在这个历史的江河当中留下一朵浪花,哪怕那朵浪花只有几秒钟。”认准了一个人,叶莺在新加坡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朵浪花。

  被推入虎穴抓虎子

  重返新闻界是在1978年,叶莺从新加坡回到美国后加入了美国著名的全国广播公司(NBC)。那一年的冬天,中美联合公报出台,次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1月28日,正值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邓小平应邀出访美国,在他访美期间,美国主要电视网的黄金时间全变成了“邓小平时间”。邓小平以其超人的智慧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成果,更以其特有的魅力,掀起了美国全国性的“中国热”,200多名新闻记者乐此不疲,跟踪采访和报道了邓小平的活动,而叶莺正是其中之一。

  那次的转播是中美四大电视网联手——美国的NBC、ABC、CBN和中国的CCTV,也是中国第一次用人造卫星把节目转送回国。由于是四个电视台的合作,除了语言隔阂还有文化隔阂,有很多东西必须要审一审才能决定是否上。导播是个老外并不懂中文,于是叶莺成了协调这次跨台合作的“事实导播”。节目在最后一分钟成功地被拼接,叶莺一战成名,下了那个节目以后,那个导播跟她说,你现在已经可以退休了,因为在电视广播史上,已经不会再有这么高的收视率了。而叶莺直到现在还感到后怕,“那是多少人在收看的节目,你如果出了一点差错,现在我都不能想象。那个时候就像已经被人推入了虎穴,不去想里面有多少只老虎了,直接上去就是抓虎子。”抓住了邓小平访美的契机,叶莺的第三朵浪花惊险万分而又美丽无比。

  达到了巅峰之后,叶莺选择再次离开新闻界,重回美国国务院。不同于以往,叶莺这次不愿意再做政治方面的东西,她觉得政治挂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经济挂帅的时代则刚刚开始,所以叶莺选择了商务部,而当时的切入点则选择了能源。“我们中国人有句话叫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即是能源,排在第一位是绝对没错的。”叶莺的眼光非常独到,事实上也证明了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当时中国近海石油开发方兴未艾,叶莺进了商务部之后先去休斯顿的石油公司呆了两个月了解石油工业的来龙去脉,然后就去了广州担任美国驻广州领事馆的第一任商务领事。当时全世界石油界巨头都到中国的南海来开发石油,还有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以及一些早期尝试性的大型合资项目,叶莺再次踩上了时代的步点。

  苦中作乐是真乐

  叶莺是广州市的“荣誉市民”,对于20年前在广州的那段日子,她回忆起来仍然充满了感情。“那个时候的生活是很苦的。住在很旧的东方宾馆,那个时候的东方宾馆吃饭的时候桌子底下有耗子跑来跑去,睡觉的时候有蟑螂爬到你的床上。每次我去香港带回来的行李中都会有生菜、番茄、肥皂、厕所纸等。那个时候东方宾馆的厕所纸是没法用的,粉红色的而且很硬,擦了手后都要长刺,所以从香港回来就是带这些东西。有的时候偶尔也会带一个半个汉堡包回来,放在冰箱里,馋的时候可以啃一啃,让我想起吃西餐的时候。那个时候苦不苦?苦!乐不乐?乐!乐从乐中来,是乐;可是乐从苦中来,是真乐!”现在叶莺回想起那个时候的乐是她后来在中国的路上所无法再重演的乐。

  如今回忆起那段苦中作乐的时光,叶莺的脑海中仍然不断浮现出那一幕幕的画面:在东方宾馆长长的走廊上,叶莺每天晚上吃完饭都要从饭厅走回自己的卧室,经过这段长长的走廊时,叶莺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抱起穿着开裆裤的小孩就地拉屎,拉完了抱着小孩就走,地上除了排泄物还有就是四处游窜的耗子;在白天鹅酒店开幕时,叶莺应邀去参加宴会,推门而入后顿时吓了一大跳,地上满是装着活鸡活鸭的笼子,座位没人入座,一个个却都蹲在上面吃饭;还有就是那时的中国民航,夏天的时候坐飞机简直就是活受罪,冷气不但没有,整个机舱里面是又闷又热,问空中小姐要把扇子,她会“啪”一下丢给你,打得手臂生疼生疼……“也许你会问我:亲眼目睹这些情况后,你觉得羞耻吗?你觉得失望吗?你觉得难过吗?都不是!我不觉得羞耻、我也不觉得失望、我更不觉得难过,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幸好叶莺你在这里,而不是另外一个外国人在这里,因为你了解我们来自何处,所以你也清楚我们将去何方。”

  不同于常人的叶莺竟然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发现了她要追求的那朵浪花,中国那时的落后状况给了叶莺无限的遐想空间,中国将来会变成何等模样?叶莺用了足足十五年的时间,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发展历程,而她又从一名公使变成了全球为数极少的华裔女性高管之一。

  香港回归之际,她和邓凯达登上了停泊在维多利亚港的一艘游艇……

  驾御霸王龙的女人

  在过去,高层女经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如此的陌生。但是时代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女性突破男性首席执行官的包围,进入企业领导层。叶莺就是这样一位女性。

  曾经有人将全球知名企业比喻为一条“霸王龙”,不可预测、难以操纵、威严傲慢、令人费解……如果你想让它屈服,很难;骑上它的背,难上加难。随着竞争的激烈,一些大企业在兼并浪潮、取消管制、日新月异的技术和消费趋势的冲击下,几乎面临毁灭;然而,站在企业最高管理层的叶莺追求并玩赏这种挑战,甚至是迷恋其中不能自拔。

  调查数据显示:在世界500强企业的高层经理中,女性仅占8%,这意味着大多数女性经理的确会碰到玻璃天花板。虽然女性进入公司高层梯队的进程仍然很缓慢,但是我们看到叶莺成功地降落在玻璃天花板上(而非穿越这层天花板)。

  叶莺的成功智慧,绝非一般女性所能拥有,因为她是以外交的方法与手段来推动个人的成功,不但目标清晰而且战略战术得当。对很多踌躇满志的女性经理们来说,采用正面进攻或用力撞击玻璃天花板不仅让自己伤痕累累还会得罪很多人,因此,她们设法搞清职场、公司规则,有策略地穿越天花板。但是,叶莺却以高瞻远瞩的系统思维勾画了一幅独一无二的人生蓝图。

  人们都知道,政治与经济是一对孪生兄弟。政治可以左右经济社会的游戏规则,而经济实力可以增强人们的“话语权”。叶莺以敏锐的洞察力恰如其分地整合了这两个要素,快步行走在政界、商界之间,并以美国驻华商务参赞的身份降落在柯达的“脊背”上,最终利用外交手腕促成中国政府与柯达之间的合作,也因此彻底驾御了“柯达”这条霸王龙。

  叶莺是怎样具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呢?笔者发现其中的秘诀有三条:一是不断重温自己在童年时期探索和体验到的激情;二是积累经验,通过经验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喜好和厌恶、激情和恐惧,以及什么对自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三是成为一个探索者,在螺旋形的职业道路上找到自己的身影。虽然螺旋式的职业由各种不同性质的职业连续组成,但每一个职业都是建立在前一个职业期间所学的基础上,某些连续性依然保持。

  叶莺,就这样驾御霸王龙。

  爱上叶莺,需要理由吗?

  爱上叶莺需要理由吗?传说曾经有一个记者采访完叶莺后就对她说,“我如果早两年出生就一定会追求你,会把你当成我的结婚对象。”在听闻这个传说后,笔者觉得有点夸张过头,但是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采访之后,我完全认同这位记者的观点,爱上叶莺其实并不需要理由!

  但是叶莺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她期盼着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她。“如果说真的能够早生一百年的话,乔治·伊士曼一定逃不过我的手,人家说乔治·伊士曼一生未娶,为什么,我给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叶莺还没有诞生。”双子座O型血的叶莺就是如此“嚣张”。

  双子座O型血的人天生活泼、开朗,O型的行动性及双子座的多面性相结合,使得他们天生就有博学多才的条件。具备了广泛的知识及敏捷的行动力,他们最适合富于变化的职业,需要应对能力及判断能力的工作对O型双子座的人来说,无疑是如鱼得水般轻松自在,而叶莺无疑便是其中的翘楚。

  O型双子座的人好奇心颇重,求知欲也很强,兴趣更是广泛,加上活泼的个性,只要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立刻就会展开行动。从学跳伞到学芭蕾、从背四书五经到读英美文学、从做政治记者到做商务大使、从文化布道到商业谈判,叶莺每一个变化的跨度都大得让人惊讶,这个传奇女子仿佛是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

  O型双子座的人对流动的信息相当敏感,掌握情报的速度也比其他人快,而且很能接受新的知识。对于叶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守旧更痛苦了,墨守陈规、萧规曹随,这些都应该统统见鬼!还在大学时就进入台湾最著名的广播电台后不久,叶莺去了日本,尝试刚刚起步的电视节目制作;做外交官到了新加坡后,她发现了李光耀的双语运动非常有意义,于是马上投身刚创立的《海峡时报》;回到美国后,叶莺认识到冷战结束后政治挂帅将让位于经济挂帅,所以她选择了新兴的近海石油开发项目;加入柯达的理由则更简单,全行业合资是在中国前无古人的第一回……喜欢尝鲜的叶莺永远站在风口浪尖。

  O型双子座的人行动机灵、敏捷,有了这样的优秀条件,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不至于发生困难。没有人怀疑叶莺的钻营能力,做记者的时候她善于“偷练内功”,当年采访九段棋手林海峰是她的得意之作——采访前,她是棋盲;几天的采访准备,她成为一个能与林海峰对话的专业棋迷;采访后,她完全看透了林海峰这盘棋。“你可以下笨棋、下臭棋,但是不能下错棋,一着棋错满盘皆输。”叶莺不打算走错棋,但是谁也不知道她的下一步将在何方。

  兰蕙美人

  在中国的植物文化中,兰花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岭海兰言》说:“牡丹为花之王,真正也;兰为王者之香,有其德而无其位,素王也。”又说:“兰花仙姿逸韵,有菊花之静,而无其孤,有水仙之清,而无其寒。”《珍珠船》称:“世称三友,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群芳谱》更将兰推至崇高之颠:“蜂采百花皆置股间,唯兰则拱背入房,以献于王,物亦知兰之贵如此。”兰花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源于其高尚的品德。

  叶莺的父亲独钟兰花,在他看来,合群相处、以德处世的兰花正是中华民族美德的象征。在叶莺很小的时候,叶老先生就不断地告诫她,一个人不能没有根,你是中国人,你的根离不开华夏文化。叶莺当时似懂非懂,后来当她听说了一代又一代的海外华人在他乡的奋斗故事,她渐渐理解了根的含义。从最早穷无立锥之地的太平洋铁路华工开始,到后来漂流海外成为腰缠万贯的渔工大款,每一个出去的中国人,都带去了华夏文明的精髓,而他们的根都在遥远的中国。

  长大后,叶莺自己也漂洋过海,去了异国他乡。在继承了东方文明的含蓄谦让外,叶莺又领会了西方文明的外露和霸气,对于叶老先生的理念,她又加上了新的注脚。叶莺觉得,他们带去的是一种根,更是一种无根。他们繁衍的方式和兰花很像。兰花开花、受精后,便结成兰花的果实——兰蒜,一枚兰蒜包含了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粒兰花种子,秋后兰蒜成熟后会自动裂开,种子随风飘扬至周边区域。理论上讲,只要某山上有一株兰花存在,周边就有成千上万株它的后代,同样,只要有中国人存在的地方,就有割不断的龙的血脉。

  兰花不需要根,也不需要土,只要在有水的地方,只要在适合的环境之下,它就注定会国色天香,不管是在南极,还是在北非。你看不出来兰花是从哪里的土壤培养出来,因为它根本不需要土壤,兰花也没有根,被剪了之后往地上一放它就会生根,它的根如此无形,所以你永远斩不断那个根。叶莺觉得在海外的华人都是无根的兰花,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度,但是身上传承的华夏文化永远无法抹去,“这一点是几千年中国历史跟文化非常伟大的地方,你可以燎原,你可以除根,你可以斩掉所有人的脑袋,但是春风一吹,这个文化和这个历史,就会跟着春风,在一个你看不到的空间继续生根发芽。”

  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台湾被日本统治了整整五十年,所以有人把台湾文化看作是大和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叶莺坚决不同意这一点,“不错,台湾在经济起飞的过程当中,是用了很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废墟上建立起来一些生产、经营理念,但是这个不仅仅只有台湾接受,西方也接受,这个接受是建立在华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所以,在这方面来讲,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非常骄傲于我们所传承的这个华夏文化,这一种永远斩不掉的根,永远除不掉的天下为公,世世代代长青的文化和传统。”

  两年之前的一个冬天下午,叶莺走在纽约的第五大街上,那是世界百强争妍的地方。寒风中,一阵暖流突然贯穿了叶莺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她站在了巍然耸立的纽约“海尔大厦”前,一种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叶莺顿时热泪盈眶,此时此刻,叶莺感觉自己已经化身为了一株无处不是根的兰花。

  链接:

  “柯达垄断”说

  5月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在历时一年的调查研究后发布了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包括微软和伊士曼柯达在内的多家跨国公司,目前已经在中国市场的相关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些企业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来阻碍或限制市场竞争。

  竞争手段有违公平

  报告举例称,微软的操作系统软件目前占据了中国操作系统市场95%的份额,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而伊士曼柯达此前就占据了中国胶片市场超过50%的份额,在同乐凯合资后,领先地位更加巩固;瑞典利乐公司则控制了中国95%无菌软包装市场,占绝对垄断地位,伊利、光明、三元等国内乳业巨头均使用利乐的无菌灌装生产线及相应的包装材料。

  公平交易局的这份报告同时指出,部分跨国企业为了保持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甚至采取了一些违反公平交易原则的手段。比如:有些跨国企业为了阻止中国企业进入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而有些企业为了攫取更高额的利润,其产品在中国的定价明显高于其它国家;有些跨国企业在销售旺季要求独占超市的推广权,威胁超市禁止销售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否则将停止交易;此外,跨国企业还经常采取收购和合并等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呼吁制订《反垄断法》

  不过,报告也指出,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当前在反垄断方面的法律法规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现有的法律体系缺乏针对捆绑销售、制定不公平价格压迫竞争对手、价格歧视等行为的条款。

  报告认为,为了阻止跨国公司压制竞争的行为,“中国目前急需一套完备的针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法律系统,当前应加快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制订《反垄断法》。”

  专家表示,近10年来,跨国公司凭借技术、品牌和规模等优势,在中国经济各个领域,尤其是在软件、感光材料、电脑、手机、轮胎等行业的强势扩张,已经影响到国内企业充分、自由、公平地参与市场正常竞争,从而导致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调查。

  国外媒体纷纷关注

  据悉,尽管该报告并未完全公开,但已经引起华尔街日报、法新社等国外媒体的广泛注意。

  法新社的报道评论说,中国已经认识到跨国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滥用优势地位阻碍竞争并制造垄断势力。而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也报道说,中国相关机构正在考虑出台一部反垄断法规,以整肃竞争环境,遏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势力。

  不过,一些在华跨国公司也对这一报告提出了不同看法。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叶莺坦言,已经见过国家工商总局的报告。对于其中牵涉到柯达方面的部分,叶莺认为,“不能指责份额最大的就一定垄断。柯达的市场份额是消费者自主选择的结果,也是基于柯达向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优良的服务、品质和价格合理的产品。如果被指责为垄断,柯达实在是很冤。”

  七计划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感光行业的7家主要企业整体陷入困境,累计近百亿元的亏损和负债使中央政府下决心对整个感光行业进行整合。与此同时,柯达开始了一项代号为“七计划”的运作,谈判耗时4年,最终“七计划”落幕,“98协议”浮出水面。柯达与国内除乐凯外的6家感光企业实行了不同政策的合资:厦门福达、汕头公元、无锡阿尔梅与柯达合资,上海、天津、辽阳3家企业在合资公司3年基建期内不与其他外商合资合作,10亿美元的投入,一口气吃下6个厂的大出血式动作,跨越6个省、10个城市、3个不同行业,跨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大整合。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项目,项目惟一的遗憾就是乐凯。5年之后,这个遗憾得到了弥补,以1亿美元现金和几亿资产收购乐凯20%的股权,萦绕叶莺心头多年的“七计划”终于圆满收官。

  “98”协议

  国内感光材料行业原有7家主要企业,但因技术基础薄弱,对引进技术消化不良,多数企业未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加上产品质量不稳定,营销落后,原材料国产化滞后,外商抬价,加大了企业偿债付息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除保定乐凯一家保持稳定发展以外,其他6家企业出现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无法正常生产。截至1998年底,厦门福达负债32亿元,汕头公元负债48亿元,数千工人下岗待业,上海、无锡、天津等企业虽然维持生产,但也是苦苦支撑。

  1994年,柯达主动提出与国内感光材料企业合资的意向,在与中方经过长达4年的讨价还价后,最终于1998年3月23日正式达成协议,即“98协议”。根据这份协议,厦门、汕头、无锡3家企业与柯达组建合资公司,柯达向中方支付资产转让费及经济补偿费共3.75亿美元;中方保证上海、天津和辽原3家企业在3年内不与其他外商合资合作。

  目前,柯达(厦门)公司主要生产彩色胶卷和相纸,柯达(汕头)公司主要生产医用和工业用X光片,柯达(无锡)公司主要生产冲印套药,组成柯达在中国市场的“铁三角”。至于其他3家企业,或被托管,或被其他公司兼并,都不从事胶卷的研制与生产。

  新加坡推广华语运动

  新加坡的推广华语运动是从1979年9月7日开始的。从1981年开始到现在,每年的9月或10月都由总理、副总理或高级内阁部长亲自主持仪式并讲话,可见政府对这项语言规划运动的重视以及坚持获得完满成功的决心。

  新加坡在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之后,在教育方面采取双语(母语+英语)教育制度学习两种语文。由于华人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而家庭用语大多讲中国南方各省的方言(本地的电台就用其中的六种:闽南话、潮州话、广州话、海南话、福州话和客家话),而学校教导的华族母语是华语(普通话),因此,华族学生的学校里学的母语(华语)跟家庭用语很不一致。这种现象只能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直接影响双语教育政策成败得失。

  1979年新加坡总理在推广华语运动开幕式的讲话中就开宗明义地把推广华语运动的目标说得清清楚楚:华语取代方言。就是呼吁全体华族同胞放弃说方言(超过12种)的习惯,养成说华语的习惯,以便消除华族之间因言语不通所造成的隔阂,而跟学校里教导的母语互相配合。最终目标是促使华语成为新加坡全体华族同胞的共同语言。时任新加坡副总理王鼎昌先生曾说:“这样一来,我国的华人不但能够互相了解,打成一片,而且也能够和全世界的华人沟通。”

  邓小平访美

  1978年7月5日,中美建交谈判开始。由于双方立场尚有相当距离,谈判进行得非常艰苦。为促使美国尽快下最后决心,邓小平抓住时机,于11月29日在会见日本友人时发出信号:“访日是我多年的愿望,不过,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到华盛顿去……完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件事,我就可以去见马克思了。”

  12月初,鉴于美方提出的中美建交公报草案中,立场有较大调整,邓小平决定接见美方谈判代表伍德科克,以尽快结束谈判阶段。这一消息传到美国,卡特总统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重要的接见,“已经到了对与中国建交做出最终决策的时候了”。大喜之余,卡特郑重伸出橄榄枝,邀请邓小平于1979年1月访美。1978年12月16日(美国时间15日),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1979年1月28日,正值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邓小平应邀出访美国。在白宫外的草坪上,卡特总统以适合邓小平真实地位的礼仪,隆重欢迎这位30年来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卡特为欢迎邓小平访美举行国宴,宴会厅装饰着特地从卡特总统故乡——佐治亚洲运来的1500株红色和粉红色的山茶花。

  访美期间,邓小平以杰出的语言技巧,使原本唇枪舌剑的谈判气氛变得活泼,他的才能、胆识和风度深深征服了卡特,在普通美国民众心中树立了中国领导人的全新形象。其间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展现了一代伟人的风采。例如邓小平在同卡特的一次会谈中,他笑着问卡特:“美国国会有没有通过一条会谈中禁止吸烟的法律?”卡特:“没有。只要我任总统,他们就不会通过这样的法律。你知道我的家乡种植大量烟草。”邓小平听后笑了起来,随即取出一支熊猫牌香烟吸了起来。对于邓小平这种开朗和坦率的性格,卡特十分喜欢。

  中美双方通过谈判,签署了《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等多项协定。签字仪式后,一位美国记者以挑衅的口吻向邓小平发问:“当初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时,你在国内有没有遇到政治上的反对势力?”邓小平不慌不忙,声如洪钟:“有!就在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遇到了激烈的反对!”一语既出,举座皆惊,随即报以如雷的掌声。

  2月2日,邓小平应邀去休斯敦市竞技场进餐并观看表演。在当晚的竞技场上,他戴上竞技场发给贵宾的牛仔帽,兴致勃勃地乘马车绕竞技场一周,博得在场美国人的一片喝彩。

  邓小平访美前夕,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把邓小平评为新闻人物,并把他的肖像作为杂志的封面。在他访美期间,美国主要电视网的黄金时间全变成了“邓小平时间”。邓小平以其超人的智慧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成果,更以其特有的魅力,掀起了美国全国性的“中国热”。200多名新闻记者乐此不疲,跟踪采访和报道了邓小平的活动。1979年2月5日,邓小平结束访问离开美国。此后,中美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叶莺语录

  ● “柯达不是我夏日最后的一朵玫瑰。”

  ● “如果说真的能够早生一百年的话,乔治·伊士曼一定逃不过我的手。人家说乔治·伊士曼一生未娶,为什么,我给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叶莺还没有诞生。

  ● “我认为对我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永远不要忘记:我是叶莺。不管这个人是好还是不好,我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这一切是不能否认的。”

  ● “只有走在最前沿,你才有机会撞上岩石,激起浪花。我就想做那第一朵拍在岩石上的浪花,因为美丽,所以精彩。”

  ● “我觉得应该考虑在这个历史的江河当中留下一朵浪花,哪怕那朵浪花只有几秒钟。”

  ● “其实我只是好奇,对未知领域好奇而已。金钱、名利、成功、失败等等这些都是身外物,我随时都可以放弃,根本不权衡,所以比别人更多机会。”

  ● “爱情无论对于男人或女人,都是生命中非常重要,非常美好的。爱情对于我,先是爱自己,自己爱自己,找回自己,然后才能在爱情当中找到适当的位置。”

  ● “我很忙,但我决不把工作带回家。另外,我一向认为,专心工作的人才可以专心玩,专心享受!忙不等于没有了一切。”

  ● “记者这个职业教会了我太多。很多大师级的人物花了一辈子的心血才有的成功,他们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向一个萍水相逢的人透露他一生的体会与专业的精华,你岂不得到太多?想想,还有什么职业可以如此跨越行业,打通所有的人生走廊,让你‘偷学高手的内功’呢?”

  ● “我不是柯达‘女神’,我只是柯达的一个普通女工。”

  ● “加入影像行业对我来说挺好,因为我很喜欢色彩。”

  ● “跟乐凯谈恋爱是一个长途的恋爱赛跑。因为乐凯是窈窕淑女,同时也是咱们中国这个家庭里惟一一位还没有嫁出去的闺女。”

  ● “不是我故意要有个性。我是一个执着的人,我从来不会因为外面的水太热或太冷,就变软或变硬,我从来不愿意失去自我,否则就白活一辈子。”

  ● “一般在男人的圈子里,女人要改变,戴金丝边眼镜,把头发绑起来,或者怎么样。但是我从来不需要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如果我今天想穿短裙子,我一样可以穿。高跟鞋我愿意穿多高,是我自己的事情,这并不影响我是否有资格做CEO,或者做大(张烈 俞茵 张驰)




评论】 【职场系列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