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光荣的人民教师 > 正文

一人挑起一村孩子的教育 关注乡村教师生存状态(2)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8 12:11  中国青年报

  


  “我走了,孩子们上不成学”

  2002年,县、乡政府考虑到王老师多年来的辛苦,想让他好好休息一阵,便把他调到了乡中心小学,同时派了一位年轻教师替代他的位置。可不到一个月,村干部和不少村民就找到了县乡领导,强烈要求王老师回村继续任教。原来,他走了以后,孩子们没有了吃饭和住的地方,有一大半的学生就不去上学了。

  王老师主动请求回到了村里,他的理由很简单:“我走了,孩子们没有了吃饭和住的地方,也就上不成学了。”他说自己不能看着这种局面出现。

  记者在教育部大楼见到了这位作为教育部第一批邀请来京参加记者见面会的优秀教师。尽管他十分健谈、精力充沛,但帽子却遮挡不住他双鬓的银丝,王老师看起来就像一个60多岁的老人。

  而实际上,他今年才46岁。(记者/李斌)

  乡村教育需要多少理想主义苦行僧

  不能苛求涌现更多“王守奇”

  “王守奇现象”能否燎原

  王生英是河南一个贫困山村的女教师,1993年,月工资只有40元的她和丈夫一道卖光了家里的大豆、玉米等口粮,刨光了家里的大小树木,找人赊砖借瓦,一起挖沙、刨石子、搬砖、和泥,熬过不少不眠之夜,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了一间大教室,容下了几十个学生。

  而据王守奇介绍,在他所在的双峰乡,曾经就有8所类似的寄宿制学校,如今已经垮了4所。

  “他们是很理想化的人,是教育界的苦行僧”。中央教育科研所副研究员王化敏对这些老师赞不绝口,“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孤立无助的状态,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承担起了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体现了中国人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气质”。

  “这种精神境界和苦难,是城市某些眼里只看到利益和金钱的老师无法想像的。”王化敏说。

  但她强调,不能苛求更多的“王守奇”出现,政府树立起一些乡村教师的典型来歌颂,同时也应该解决他们面临的具体问题。

  在王化敏看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口号应该由政府落到实处。“政府不能只要求老师有责任心,它自身也应该负起责任”。

  经费短缺,乡村教育首当其冲

  有人认为,王守奇的出现既反映了贫困地区教育的无奈,也映射了政府部门的失职。

  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教育经费之重,绝非县级财政所能承受,但不可否认,“穷”,成了某些地方政府做“甩手掌柜”的借口。而首当其冲的往往是乡村小学。

  王守奇告诉记者,南部县是四川省最穷的县之一,在那里流行这样一种办学思想:县里办的(高中)县里管、乡里办的(初中)乡里管、村里办的(小学)自己管。一位县委书记曾经握着他的手说:我们非常感谢你这么多年的奉献,但县财政实在拿不出钱支持你。

  小学教育的重担就这样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王守奇的肩上。

  县财政很穷,村里就更加不可能有钱投入教育。连建学校这样的大事,还得他带头募捐,发动群众捐款捐物。

  而据记者了解,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1993年,一场暴雨冲垮了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原本破旧不堪的教室,王生英老师请求村委会尽快盖几间教室,得到的回答是“村里穷,眼下拿不出钱来。”于是,她只好领着学生在野地里上课,一场倾盆大雨把孩子们吓得乱作一团,她再次把情况反映到村里,仍然没有结果。最终,她腾出家里的房子作了教室,并进行了扩建。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张玉林副教授在2004年第4期的《战略与管理》杂志上撰文指出:从1985年~2002年的18年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短缺10100亿元,其中在1996~2000年间(正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冲刺阶段),每年的短缺额都在1000亿元左右。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