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表示,教育公平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部门要把怎样处理好教育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间的统筹和协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
两个“非常重要”,令人感怀!因为近年,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相伴国民占有的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阶层之间的公平呈现失衡状态。比如,2月2日《中国青年报》就曾做过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别报道专题,披露的种种教育不公现象触目惊心,而湖南省教
委原党组书记等五位教育界曾经的高官联名呼吁“遏制教育公平性的恶化趋向”,更反映了事态的严重性。
城乡公平失衡,从上述五位人士援引的2002年的数字可见一斑:全社会5800多亿元教育投资,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地区公平显失,有个对比是典型写照:2003年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宣布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时,称北京市的毛入学率达49%,即为平均数15%的3倍多,而云南省2002/2003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02年的毛入学率仅8.64%。至于阶层公平显失,人人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体现在择校费之类“钱学交易”和暗行、或半遮半掩甚至公开的“权学交易”中。
时下,国民占有教育资源的公平显失,绝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其影响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业。
道理很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教育不公平的发展会使收入不公平不断“马太效应”下去,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埋下城乡、地区、阶层等人际矛盾、紧张、冲突的隐患,与以人为本精神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所以,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不仅应牢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真谛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重在振兴教育这一基础的道理,更应关注如何缓解教育不公的问题。
时下,扭转国民占有教育资源的公平显失,也具备了基本条件。在总体已基本越过了温饱关、迈向小康的我国,一个人正常的受教育权的保障不该成为大的麻烦,不论个人财力,仅靠公共的教育体系设计也应当能够予以妥善解决,如今之所以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关键是因为体制、政策、管理等水平的与时俱进乏力。
周济部长说,针对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今年将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二是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这是好消息,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改善其现状应置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地位,故必须站到教育资源配置高度,对教育投资、规划、政策、管理体制等动大手术。现实观之,这不是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可独立解决的,它需要全社会性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