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对大学生来说,整个社会给他们的成才标准是很模糊的,对究竟什么是人才,其实他们也不清楚,有的说大学生要有很多社会经历,于是大家拼命地不顾学业地去打工,有的则说过多社会经历不好,弄得学生左右为难。
谢克海:大学生应该有一个十分清楚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可以十分容易地检验他的能力与素质。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几乎很少考察他们的经验,我们也不会简
单地将他在某个公司的三个月实习经历作为他的项目经验来考核。比如在招聘一名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时,首先我们会考核他的人事方面的基本知识,比如怎么做招聘、怎样进行雇用、怎样发展员工。然后,我们更重要的是考核他的能力。我们会从能力的四大方面选出3~4项核心能力指标,作为面试的主要内容。我们有一个题库用来考核各种能力。人力资源员工应该具有的核心能力,我们认为应该是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以客户为导向的能力。而对于一名会计来说,他的核心能力就会有所不同,比如要具备以结果为导向的能力、质量意识等。如果每个大学生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具备哪些能力,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素质要求,并有意识地进行培养,那么他就可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
问:对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情况,能进行一下评价吗?
谢克海:还是回到我们的“人才素质模式”。总的来说,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方面是不错的,这主要指书本知识,他们的商务知识和市场知识相对比较薄弱,但我认为这怨不得他们。经验不应该成为对大学生考察的重点,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他们会增加经验的。从能力角度说,大学生喜欢变革,比较积极主动,愿望很强,但缺乏沟通能力,对环境的敏感性以及质量意识也相对欠缺。客观上说,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把一件事说清楚的能力,我们不要太多地奢谈演讲才能、辩论才能,而且我很反感大专辩论赛的形式,那不是在辩论,那是在吵架,对学生只能是误导,一家公司的会议如果要开成那样就乱套了。所谓把一件事讲清楚,就是把出现的问题、问题的背景、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要花多少钱、要与哪些部门配合,清晰地讲出来。有的员工,可能只知道问题是什么,至于问题的背景、怎样解决问题、流程如何却一概不知。还有的员工只能看到问题的某些方面,而看不到问题的另一些方面。看不清问题,也说不清问题;或者看清了问题,却说不清问题,都是缺乏沟通能力的表现。因此我经常说,我们的硬盘要特别好,打印机也要特别棒,要有清楚的思维方式,也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还有我们许多人普遍缺乏质量意识,桌子有个污点,墙壁掉块皮,我们往往不以为然,因为可以继续用,但这对于很多德国人来说却是不能容忍的。
刚才我提到大学生的成功欲望很强,但他们有时会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我看过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对一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35岁前将达到自己职业生涯的顶峰;还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将为第一个雇主工作两年时间。我觉得这反映出有些学生十分浮躁,35岁就达到职业生涯的顶峰,那以后干什么呢?是不是就退休了?为第一雇主工作两年时间,难道两年时间就可以把一家公司吃透吗?我在西门子八年了,还感到有很多东西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