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返顾式思维反映在我们的教育领域,首先是教育理念的陈旧,我们的家长(也包括部分老师)总是放不开手脚,总想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叫人生经验和教训指导孩子的行为,他们的口头禅是“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我们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言外之意就是你听我的就没错儿。我们的大人们为什么不这样说呢:“我能做到的你就能做到。我没有做到的你也能做到。”放下大人的尊严与孩子商讨着办事,效果会更好。也许,你在肯定孩子的某个想法,说:“唔,这是个好主意。听你的!”在不怕失掉自己权威的民主气氛中
更能显示自己的权威。另外,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容易把先贤或榜样绝对化,目的是希望孩子景仰、崇拜,从而作为动力,让孩子赶上人家。为什么非要孩子仰视呢?难道我们不可以这样说吗:“他能做到的,你一定能做到。”“只要你不放弃,年龄小就是你的资本、你的优势!”在平常心态(而不是敬畏和神秘)下,更容易树立自信心;有了自信才能向权威挑战。
再一个很大的弊端是教材的陈旧。我们的教材选编者对那些老掉牙的东西津津乐道,难以割舍。中国学校的教材一般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老掉牙的东西翻来覆去,还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此外,即使学生在节假日出门旅游,所游历的也往往是长城、故宫、兵马俑、华清池、孔府圣地、中山陵等。有人说:在这种浓厚的历史氛围熏陶下,传统的优秀文化必然会积淀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我们想过其负面效应没有呢?在美国,不论哪个大中城市都有科技馆、博物馆,甚至于航天馆等。他们的最新科技不仅能迅速地反映在教材中,也能尽快反映到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对历史文化的推崇、对前贤圣人的景仰,会不会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呢?值得探讨。
最近,《中国青年报》(2002年10月15日教育科技版)载,济南市某小学所有年级的课程表里增添了一门新的课程——“国学”。“国学”教材的编订以“四书五经”为主,并精选了《岳阳楼记》等经典古文的片段。这门新开设的“国学”每周一课时,并利用早自习和课前五分钟诵读。于是就出现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摇头晃脑地诵读的精彩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