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偏重前瞻,重未来,重创新,讲实用。东方人偏重返顾,重传统,重历史,重权威。
中国的父母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
美国的父母说:“我能做到的你就能做到,我没做到的你也能做到。”
如果把东西方的文化作一比较,一个明显的差异马上会显现出来:西方人偏重前瞻,重未来、重创新、讲实用。东方人偏重返顾,重传统、重历史、重权威。尤其在中国,当你
打开电视的时候,某日在某地为纪念某伟人或圣者的诞辰或逝世多少周年等节目特别多。转到电视剧频道,则不是慈禧太后就是武则天。当西方人掀起未来学热潮的时候,中国的学者、作家还在热中于引经据典,从故纸堆中找出路。研究过去、研究古人成了文人学士的偏好。银幕、荧屏上是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书摊上是历史题材的小说,大学生的论文则往往是“满篇引号”,不是“诗云”就是“子曰”。好在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王中老师就恳切地告诫他的学生“做学问不能靠啃老祖宗的骨头过日子”。他还说:“满篇引号的论文,应该打零分。”“老是引用别人的语录做论据,能‘论’出什么新东西?写论文就是要‘论’出新知识,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
这里,并不是说研究历史不重要,应该忘记过去,问题是历史的价值应体现在对今天的现实起指导作用。在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是能够把握今天,预测明天,认准未来的发展趋势。面对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中国加入WTO,我们的商品经济领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将怎样地冲击市场、怎样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些问题,无论是政治家、企业家、文艺家还是普通老百姓,恐怕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谁能及时应变、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在生存竞争中领先一步,谁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沉湎于昔日的辉煌,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变化,行动“慢半拍”的人就很可能落伍、被淘汰。
与此相反,在美国人的观念中,研究当今的社会现状,跟踪世界最新科技、最新动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远比追溯昨日的辉煌重要——当然,在他们的首都华盛顿也有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捐躯的将士墓地、无名战士碑等,但这些只是供人凭吊、游览而已。他们的态度一般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再没有“炒作”的兴趣和必要。他们认为一切应从现实和未来的利益出发,对我有用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的自然科学研究、社会人文科学研究,莫不讲究实用性。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都是研究当今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人类未来的经济活动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