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这篇报道,笔者还以为记者是以此作为反例,呼吁教育专家或学者们纠正复古风呢。不料这报道接着说“参加听课的专家、学者对该小学的这一举措表示了惊喜和赞赏,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一位家长还高兴地说:“国学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了我们的家庭,成为我们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有甚者,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某博士,说自己学的是古典文献学,常读国学大师的作品,“读的时候常有绝望的念头出现。”因为他发现大师们在15岁左右就已经把传统的经典读过并已成诵。“这是我们惟一欠缺的。”
在2
004年的今天,我们的文人学士仍然对“大师”推崇备至,并提倡营造“环境”再出“大师”,真叫人啼笑皆非。
几千年来,我们的文人学士们钻在故纸堆中不能自拔,皓首穷经,我注六经,六经注我。那氛围、那环境还不够么?做学问的、写文章的,诗云子曰、语录连篇。正是因为自己的思想不敢与先贤圣人的思想相左,才出不来新意,不能成为“大师”。对大师的景仰几近于绝望,还会超越么?泱泱大国,万千学子,就靠啃老祖宗的骨头过日子,中华民族的思想活生生被禁锢在“四书五经”里,还谈何想像力、创造性呢?
这种思想禁锢不仅造成了中国过去的落后和贫弱,而且还从文化“基因”上影响中国的今天和未来。它从观念和习俗上使人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不动脑子,一切遵从传统,僵化保守,不敢向权威挑战,很难接受新事物。
在当今世界,知识滞后几年,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就会与人家相差十万八千里。观念再滞后,就更不堪设想了。
在教育领域,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想像力、创造性,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信息,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