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生的两个“条子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9/21 14:44 中国青年报 | |||||||||
张浚生是浙江大学前党委书记,去年刚从任上退了下来。他说,自己在浙大当书记几年,没有办过一个“条子生”。 张浚生是一位“老浙大”,从1954年到浙大求学,后留校任教多年,1980年至1983任浙大党委副书记,1985年在杭州市委副书记任上到新华社香港分社任副社长,1998年回到母校。
“对‘条子’,许多人总认为,只要我说一句就顶用。”张浚生澄清,且不说浙大本身有着严格的招生程序,纪律不允许;就是从自身考虑,也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要求下面的同志要公正、公平,而自己一张张地批“条子”。张浚生认为,“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关键是因为抵当不了威胁和利诱。 每年招生季节,张浚生总会接到许多涉及招生的信件,信件中提出的要求是各式各样的,他一概转给校招生办,上面不写一句要求如何处理的话。他只提一个要求:对每封信都予以回复,这是礼貌。 张浚生说:“浙大从来不依靠这些不正当的钱。对权位、职位低的恐怕影响不了我,比我高的是否应该更自重?” 不过,张浚生也并非完全没有帮过人。 有一年,浙大在江西招生,招办的工作人员回来告诉他:有一位考生总分达到了浙大的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20多分,不够浙大当时录取的单科成绩要求。“20多分的英语成绩,却能达到浙大录取的总分要求,说明其他课程的成绩相当不错。”招办工作人员觉得很可惜。而初步了解,这位考生已是第二次报考浙大,上一年也是同样的情况。 张浚生让招办详细了解这位考生的情况。原来,这是一位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长期与奶奶一起生活在偏远的农村,那里没有英语老师,他完全靠自学。 了解了情况,张浚生写了个“条子”让校招生小组讨论,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录取了这位考生。张浚生还在录取通知书中专门写了个纸条,希望这位学生能好好学习,把英语补上去。 还有一次,3年前,贵州的一位女生给张浚生写了封信。信中说,她是一位文科生,按成绩,报考哪一所学校都没问题,但自己一直想读浙大。而这一年浙大不在贵州招文科学生,让这位学生很失望。 “后来一了解,这位考生还是贵州当年的文科状元。”张浚生把来信批转给校招办,希望能在贵州增加一个名额。“后来有没有被录取,就看招办的计划安排了。” “如果这也算,那我就批过这两张‘条子’。”张浚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