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政治理论2000题 > 正文

分析题答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3 13:27  金榜考研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能动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有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反映论。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进到认识论,主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坚持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第三,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结合和统一了起来,认为
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

  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说,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和认识也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实践又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能动反映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内在统一的,坚持这一统一也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使思想不僵化,使思想适应变化的新形势,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辩证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也就是说,要严格地遵循用马克思主义能动的反映论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这样才能减少和避免错误,把各项工作做好。

  2【答案要点】(1)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人的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循环曲折上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认识的任务在于不断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条件、时间、地点下的客观事物和实践相符合;这种统一应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着的客观事物和实践相符合。

  (3)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左”、右倾错误产生的认识根源。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不具备向另一具体过程转变的条件时,如果强制推移而把将来才能做到的事物拿到现在来做,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就会犯“左”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而主观认识仍停留在原来的阶段,就会思想落后于实际,犯右的错误。

  3【答案要点】坚持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观点,也就承认和说明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在这里,虽然客体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没有客观对象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新的认识,客体规定着一定的认识指向和内容,但是客体本身无所谓认识,认识都是主体以观念的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是主体作用的突出表现。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认识性和反映性统一起来。实践是认识中主体作用的主要表现方式。

  4【答案要点】在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辩证法,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一原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之一。

  (1)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的、客观的标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标准,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惟一性,也就是承认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辩证唯物主义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从这方面看,实践标准又是不确定的。否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思想僵化,阻碍真理的发展。社会实践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对真理的检验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社会实践又是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的,又不断地突破社会实践的历史局限性,使得社会实践最终一定可以确定无疑地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辩证法。

  (2)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是:解放思想,就是要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要勇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就是在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地去做应该做到和可能做到的事物。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求”是去研究、去探索,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想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与时俱进,就是思想和行动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不断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从本质上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完全一致的。由于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上就不能设立禁区,在思想上不能凝固僵化,而是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由于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确定性,因此我们解放思想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反对主观主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理论根据。

  5【答案要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发展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就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理论在实践中产生、检验、丰富和发展并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

  (2)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来改造客观世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密切联系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3)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贯彻,两者都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从长期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由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是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6【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认识主要来源于群众的实践。认识来自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它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首先,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具体地说,就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为领导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计划等提供了正确认识的来源,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应该把群众的经验和意见集中起来,形成理论、政策和办法。这大体上相当于从实践上升到认识的飞跃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再次,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已经形成的理论、政策和办法等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指导群众的实践。在群众的实践中,理论、政策和办法等得到了检验、丰富和发展。这大体上相当于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过程。最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要坚持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并进而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无限认识过程。群众中的意见往往是不系统的、分散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总是局部的、具体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听取群众的意见,先当群众的学生,然后再把群众的意见加以集中、整理,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意见。但是,这种意见还必须返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一次就能完成实践和认识的任务,而需要多次的循环,每进行一次循环都会使认识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把认识来源于实践具体化为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把认识的辩证过程具体化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发展过程,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具体化为在群众的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伪,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现归结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的结果。

  总之,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树立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7【答案要点】(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它所体现的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而且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人们不可能通过实践和认识的一次循环而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必须随着实践的展开而发展,使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并无限发展,才能不断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使认识同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正确地指导实践。

  (2)这一原理说明了正确地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总结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被无产阶级掌握,指引他们自觉地进行斗争,这是从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在不断的实践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个立足于再实践基础上的再认识过程。这中间,包含着对以往某些“不完全清醒”的认识的澄清,同时更多的是对从实践中获得的新的感性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使其上升到新的理性认识,以指导不断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实践。因此,正确地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应有之义。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经阶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一次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同时,再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刻、更清醒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社会主义的实践更切实地推向前进,偏离了这一点,或借口“再认识”否定社会主义,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一个思想结晶。

  8【答案要点】(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表现在: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③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④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⑤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形象性、直接性,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犯了主观主义和片面性的错误。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处理问题不超出自己狭隘经验的眼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9【答案要点】(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虽然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但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却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因而是相互对立的。统一表现在: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也有相对;其二,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经受了实践检验的普遍真理,这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也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它的某些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相对真理,不能以僵死的观点看待它。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继续发展,这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因此,在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必须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10【答案要点】(1)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 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性质、性能。价值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价值既有客观性,也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内在统一的。

  (2)价值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客观事物因有某种结构、属性而内在地具有某种满足人的需要的可能性。主体的需要及其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其次,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价值体现的是主体的创造性本质。

  (3)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第二,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4) 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价值的客观性指的是,价值虽然离不开人的主体性,但它是在人的客观需要同客体的属性之间发生的一种客观关系;价值的主体性则进一步表明,在这种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中,人是物趋向的中心,没有主体的创造性活动,物就不会实现对于人的价值。无论是价值的客观性还是主体性.都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既是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也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并使物向人趋近的可靠根基。

  11【答案要点】(1)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2)评价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把主体及其需要的尺度引进认识当中,它根据主体的利益、主体的价值需求来评判客体。

  评价性认识属于观念性的认识活动,但它不同于一般的事实性的认识。如果说在事实性认识中,主体的追求是获得对客体的本来面目的认识,那么,在评价性认识中,主体的追求则是要获得对客体应然性的认识。

  (3)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对主体本身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必要条件。主体为了形成合理的科学的价值评价,在认识对象的同时也需要把自己称为客体,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的实际需要。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12【答案要点】(1)价值选择。所谓价值选择就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客体所做的应然选择。价值形成过程表明,价值是主体在实践中选择的结果。由于人的需要以及客观事物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们的价值选择也是多样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价值选择,从而表现出价值取向,即价值观上的差异。人们的价值选择又不完全是主观任意的,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功利、情感、道德、审美等主观性因素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客观性因素,所以人的价值选择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内在统一。因此,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选择必然是在众多的价值取向中保持一种主流的价值导向,以引导价值选择的正确进行。

  (2)价值实现。价值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它要通过价值的实现才得以完成,使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价值实现的过程实质上是从价值观的确立到价值实践完成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个人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内在统一为基础,要求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对个人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统一,增强个人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发扬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为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即价值实践是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

  13【答案要点】(1)材料1认为有两个知识的来源,一是“生而知之”即先天自生的,二是“学而知之”,即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2)材料2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的“生而知之”说,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材料3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的“学而知之”说,认为人们的知识才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的作为(即行动)而获得的。

  (3)材料2的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

  (4)材料4揭示的知识的来源是行动和人类文明的进化;知和行的关系是先行后知,以行求知,然后是知先行后,以知指导行,即行——知——行。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包含了唯物、辩证观点的合理因素。

  14【答案要点】(1)材料1、2、3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3和材料1、2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5【答案要点】(1)材料1是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观,材料2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观。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观。

  (2)材料2与3的相同之处都是“先行知后”观。不同之处在于:材料2是纯思辩的观点;材料3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发展史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来解释知行学说。

  (3)材料4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毛泽东同志在其哲学著作《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两千多年来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议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和革命的改造,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6【答案要点】(1)材料1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大脑加工厂”的加工制作。

  17【答案要点】(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材料2则认为,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这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和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一定是真理。

  18【答案要点】(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19.【答案要点】(1)材料1中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狄德罗等虽肯定了作为实践形式之一的科学实验的能动作用,但他们只是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肯定了科学实验这种具体的社会实践形式的作用,并没有对实践概念做出全面的科学的解释和论证,因此,他们的实践观是片面的。例如,费尔巴哈提到实践,认为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实践能够解决但他说的实践只是个人的生活实践,是饮食男女、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或是卑鄙的利己主义活动,他完全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

  (2)王守仁和费希特的知行观把行归结为知,是反映客观实践消融于主观精神活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人们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用客观存在的观念来克服理念的片面主观性;另一方面,是用实践的观点克服客观理念的片面性。前一方面属于观念的理性活动,后一方面属于观念的实践活动。在他看来,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从主观的观念达到客观真理,但是在黑格尔那里,实践只不过是他虚构的“绝对观念”这种客观精神的自我运动的一个环节,仍然只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

  (3)材料3中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本性,认为必须在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中去把握实践。从历史来看,劳动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并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对立的方面,同时还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才使人们的主观意识能够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并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因此,实践既是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的基础,又是使对立双方达到统一的基础。

  20【答案要点】(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一种观点,看法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认识。故事中的主人,毫无根据的怀疑他人,把小孩当成小偷,要不是自己找到斧子,使原来所谓的证据化为乌有,他就可能就颠倒黑白、冤枉好人。

  (2)感觉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在通过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它是对事物的片面的、外部的联系。而人们认识的任务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就要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故事中的主人,没有有意识的把自己对小孩的感觉进行分析,只是不断的强化只自己的感觉,没有上升到理性,所以在没有找到斧之前,就一直认为小孩象小偷。要是一开始他能够有意识的把自己对小孩的看法进行理性分析,也就不会出现这种乱怀疑的现象。

  21【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由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的正确思想和科学知识正是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同外界事物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轮扁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实际经验,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真正原技巧是不能口耳相传的它只能靠直接的实践来获得。(2)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理论是前人总结的对客观事物认识,对此,我们一定要学,但要注意结合现实去学习理理论和前人的经验。轮扁重视实践是可取的,但他对前人的书持全完批判的态度则是不对,应对前人的成果采取批继承的科学态度。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完善自我的有效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52,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