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经赢你的大学》 > 正文

临门一脚的“帽子戏法”(3)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8 18:53  新浪教育

  顺利求职:关键时刻的再次破门

  优势并不明显的马锐剑走偏锋,真诚地写了一封求职信,和自己的简历一起寄到报社的人事部。正是这封求职信让他赢得了面试的机会。

  走过疯狂打工的大二,马锐在大三时开始收敛了,开始老老实实地学习。这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读MBA的不实际性,于是就放弃了这个宏伟大志。茫然的他开始准备和周围的同学一样,出国留学。

  因为准备太迟,申请国外的大学已经来不及了。大三下学期,马锐又懵懵懂懂地和周围的同学一起,投入到考研的大军中。“这个时候我才从梦想走向现实,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认真地考虑自己的未来。”读中文专业的他意识到,媒体是相对比较市场化的领域,也许更符合他的个性和定位。缺乏新闻专业知识的他自觉底气不足,于是准备通过考研来充实自己。

  和很多大学生一样,由于对于职业生涯缺乏必要的判断和规划,走了不少看似出路的弯路。

留学、考研、考
公务员
……形形色色、名目繁多的考试看似火爆,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大学生们的盲目和对整个社会在认识上的单一。

  第二年3月,考研的成绩也下来了,一门专业课不及格也宣告着他研究生梦的破灭。他只能找工作了。

  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是离开北京,远赴边疆;二是去出版社。两个机会好像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他的媒体梦想,但又似乎都存有遗憾。正在犹豫不决之际,一份号称投资1亿的新改版的报纸,轰轰烈烈地开始招兵买马,这令饱受求职之苦的学生们“趋之若鹜”,纷纷投送简历。

  优势并不明显的马锐剑走偏锋,真诚地写了一封求职信,和自己的简历一起寄到报社的人事部。正是这封求职信让他赢得了面试的机会。实际上,马锐的求职方法暗合了应聘的一些规律。大学生在求职时一般采取直接投寄或者发电子邮件的方式投送简历,除非实力超强,否则这种方式很难给招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时候,求职时除了实力的较量,往往细节能决定胜负。

  通过笔试和面试,马锐被这家报社聘用,除了如愿以偿地进入媒体机构而且还是一家财经类的媒体,而且还解决了北京户口,用他的话来说,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

  马锐再次在求职的关键时刻轻松破门。虽然还没毕业,但他的热情已经空前高涨。当时他主要负责采集医药卫生类的新闻,为了得到第一手的资料,他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白天,他很早就赶到各大医院,中午和医院的工作人员一起吃饭,晚上回到报社交稿,常常加班到深夜。

  就这样,马锐从4月干到7月,就在生活似乎走上正轨的时候,马锐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当时,由于这家报纸改版后定位不准,版面再次发生调整,马锐清楚地感到改版后的报纸和自己的新闻理想有所冲突。毕业那年的9月,按捺不住的他径直找到社长,说要辞职。这个时候,他的户口还在办理之中,虽然单位领导一再提醒他要仔细考虑,但马锐还是执意离开。于是,当初的“完美结局”以失业和户口打回原籍而告终。

  失落后的再次冲击

  “很多事情可以提前规划,但是你无法预知未来。”今天,因为成就感而越来越自信的马锐对自己的过去有了更客观的评价。

  辞职后的马锐状态很不稳定,这时他再次想到考研。十一二月,正是考研的冲刺阶段,而马锐由于情绪低落最终因一门专业课没及格而名落孙山。

  实际上,不少大学生或者职场新人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就业,考研,就业,考研,对社会的不适应和对自身定位的不准,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和考研的选择中摇摆不定,把过程当作目的,混淆了两者的界限。

  辞职后,半年没有收入,本来积蓄就不多的马锐已经身无分文,而父母对于他在工作上的得而复失也极不理解。垂头丧气的马锐不愿找家里要钱,最后甚至到了连回家的车票钱都凑不出的地步。2003年春节前夕,他好不容易找朋友凑足了车费,回家向父母借了500元,重回北京找工作。

  此时,马锐的梦想依然是进入媒体工作。碰巧一份新的周刊正在创刊,有着半年媒体工作经验的马锐前去应聘,和招聘人员一拍即合,并负责这份刊物最重要的两个栏目。“那个时候我每周要写七八千字,十分辛苦。”然而,回想起那一年的工作经验,马锐至今心存感激。他开始学得“踏实”,在采访前努力做足功课。在做人物采访之前,他对此人所从事的行业、背景都了如指掌,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压力越大,成长越快,这一年的收获特别大。”

  对于人际关系尚不宽广的他来说,如何联系到采访对象是一个重大考验。每一次采访热点人物,马锐都多方联系,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关系,终于保证了40期周刊期期没落下。1年下来,署着他名字的稿件已经有15万余字,对此马锐既满足又骄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马锐的媒体梦似乎还是不太顺利。一年后,这家周刊因为香港人撤资而倒闭了。

  何去何从?再次失业的马锐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坚持自己长期以来的理想,继续做媒体?还是顺应现实,选择现成的工作机会?当时新浪网正好有一个机会,马锐以为如果做网络,就意味着放弃当时的理想,有朋友劝告,别这么天真了,工作最要紧。马锐一咬牙,选择了新浪。从平面媒体到网络媒体,马锐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大起跳,他开始对网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最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对于自己的事业,马锐第一次有了完整的规划。

  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有了人生规划的马锐不久后再次跳槽到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全力推出自己策划的招聘服务。“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提供更加专业的人才招聘服务,在产品本身,我们提供了很多不同于目前其他人才网站的功能,更加方便企业选择人才,也使求取者能较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对逐渐找准定位的马锐来说,任何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坚持、能否创新、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片面追求工作单位的名气,却忽略了个人价值和能力是否能与之匹配。“宁为凤尾而不做鸡头”的观念其实是一种虚荣,它使相当多的大学生陷入了求职的瓶颈。“很多事情可以提前规划,但是你无法预知未来。”今天,因为成就感而越来越自信的马锐对自己的过去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与命运也许都不能完全把握,你所能把握的就是个人在某个领域的积累和思考。“中考、高考、就业,在这些关键点上我都抓住了机会。”对于马锐而言,除了临门一脚的幸运,他所具有的还有抓住临门一脚的实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