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十周年庆典 > 正文

在校生代表发言

http://www.sina.com.cn 2006/11/25 22:44  新浪教育

  主持人:谢谢许崇德教授。接下来有请在校生代表,2006年法律硕士研究于君涛发言。

  于君涛(2006年法律硕士研究生):尊敬的张福森委员、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校友们、同学们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生再次向莅临今天庆典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各位学长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今天是一个必将载入人民大学法学教育史册的日子。十年法硕硕果大成,十年中人大法硕专业教育从一株幼苗成长为一颗参苍天大树。先后有三千名学生从这里毕业,并在自己的岗位取得了优秀的成就,比如说宋鱼水师姐,她热爱审判事业、恪尽法官职责、公正执法、倾心为民,成为一名辨法犀利的模范法官。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用自身的言行实践了人大法学院的优良传统,为人大法学硕士争得了荣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是国家批准的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和主要培养单位之一。参与了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设立的研究、论证和创建工作。一直参与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领导和组织工作,是全国法律硕士专业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

  人大法学院作为我国最好的法学院凝聚了一大批德尊望重、造诣精深的学术大师。拥有藏书丰富的国际一流的

图书馆。能够进入人大法学院学习、研究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难得的人生机遇。不仅可以接受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到以天下为己任、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美国霍姆斯大法官曾经说到,法律的生命并非逻辑而是实践。从内在的特质看,法律学本身便是一种实践理性。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套以问题为指向的解决问题与矛盾的科学方法。先行法律教育中促成的一些比较比如偏重理论教学轻视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法律硕士学位专业可以较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它是一种研究生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法律人才的教材,而且对于先行的法律教学缺陷可以做很大弥补。研究生教育意味着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这样学习者可以更好领悟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社会性学问的法律学,从而改善法律教育的效果。一个人只知道审判程序的规则,他只是法律的工匠,不能称其为法律工作者。目前在校的法硕学生,他们的本科知识背景各具特色,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毕业以后也会进入到不同的领域和岗位工作。我相信,他们必将在其领域内对国家的法制化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研究生教育意味着多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法学院课堂,意味着不同知识的交融和对法学发展的推进,意味着法学院更负责复合型人才的特征。无论国外经验还是过去几年的实践都清楚显示出,那些接受了其他专业再进入法学院的学生,那些背景经常是他们的动力,在与同学们交流过程中,有同学向我举出了不少例证,其他学科的知识是有助于他们更深入的思考法律问题。我相信随着司法制度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日趋细化和专业化,这些复合型人才将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人民大学法学硕士的培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首先新生入学后分配到各教研室参加教研室的各类学术活动,并在各自老师指导进行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其次每门课程安排不同知名教授授课,以便学生接受不同的观点,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三法学院安排了极丰富的学术讲座,尤其是法律实务类讲座。同时提供了大量到司法部门及律师事务所实习的机会,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务操作水平。第四,为了吸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大法学院专门成立了由各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法律硕士专业工作委员会和教研室,主要负责统筹安排论文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对法律知识传统的深入领悟,通过对各部门法各种概念的精确理解,通过对司法程序的技术和理念的严格掌握,以及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们从外行变成高水平的法律人。

  今天是人大法学院法律硕士校委会的成立大会,他开全国开河,必将成为法硕校友增进联系、加强交流的重要平台,也为全国其他兄弟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雄关漫道深入铁,而今迈步重头跃,十年的辉煌已成为过去,更加壮阔的宏图已经展开,今天校友们重进母校共同追忆校友时光,商讨法硕发展大计,我相信这次大会必将为学校的法硕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母校法硕教育的新起点。作为在校生,我们一定会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给我们的丰富学习资源,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目标,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为铸造辉煌的人民大学法律硕士品牌,为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民大学法学院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主持人:感谢于君涛,每一个走过研究生生活的人,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都有一件大事,就是毕业论文,今天是十年之际,法学院的教授们本着公正、严谨的原则,在过去十年中评出优秀法律硕士论文30篇。在颁奖之前我想先代表大家对评委会的老师这几个月当中付出的辛勤的劳动致意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