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牛市”07教育年度回忆:牛市不乏震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4日 10:51   海峡都市报
“超级牛市”07教育年度回忆:牛市不乏震荡
婚育问题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意见》一出台便引来诸多议论

  “震荡”无疑是2007年股市中的一大热词,股民基民们的心也随之起伏,波澜不止。大震荡原因一是政策,二是心态,三是业绩和机构的表象。

  大震荡,就有大机遇,2007年中国教育也在震荡中寻找它的机遇。优质资源的寻路探索、在校生婚育的讨论、诚信制度的建设……在2007年都掀起了大波澜,带来了大震荡,而正是震荡之后的理智的反思让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福州中招制度改革 牛市对应:优质股&30%中签率

  相似度:*****

  “鸡头”和“凤尾”你怎么选择?就就读中学的范畴看,当然是宁为“凤尾”不做“鸡头”,虽是“凤尾”却也有好处———图个学习的好氛围、学习的好习惯,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无怪乎每年为了优质校的几个“寄读”的指标争个“头破血流”。不是早就有“一脚跨进了这些好学校,离大学也就不远了”的习惯性思维吗?

  2007年11月底,福建省教育厅的一份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让这种价值观发生了突变。“鸡头”和“凤尾”可得重新权衡。

  在这份《意见》中规定:“加大优质高中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初中的比例,各设区市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的比例原则上应达30%左右。”也就是说,从2008年开始,重点高中招生指标三成要分给普通初中。这一消息的发布足可以比拟2007年股市里的“5·30”“大震荡”,不是说“超跌”,而是说它的影响面。

  改革后,成绩最好的那部分学生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是“人尖”。但高不成低不就的中等生可就大受影响了:挤入重点初中,虽然进重点高中的名额可能会多,但竞争的对手也更强大;如在普通初中,他们可能是佼佼者,对手也更弱,进重点高中的机会也就更大。他们也许会像等待优质股中签一般,等待那一份“恩惠”。

  学生家长的反应是茫然;而学校的反应分为两类:“送生”的普通初中校“举双手赞成”;但“接生”的优质高中(俗称的“重点中学”)态度冷淡,担心高中生源质量因此下滑。

  “指标分配”改革的另一个矛头直指“择校”———初中学校能获得多少个优质高中的招生指标要根据在籍学生数来定,穿着“借读生”外衣的择校生不具有资格。改革的目的是要抑制择校,推动均衡教育,让所有学生有均等的机会接受教育。

  30%配额只是手段,但接下来的话题还很多:是好学校沾了好学生的光,还是好学校培养了好学生?如何遏制“中考移民”?新政如何惠及“留城生”和“外来工子女”?如何以等级代分数?……

  “均贫富”当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仅凭招生环节“杀富济贫”,能否真的达到均衡教育的目的,我们还要以观后效。

  在校生婚育问题的悖论 牛市对应:“看空”&“利空”

  相似度:***

  股市的利空往往引起震荡,教育政策也有可以“看空”的消息。

  在校大学生的婚育政策,由于一份三部委(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公安部)《意见》的出台,从而完成了从堵到疏的改变。对已婚学生合法生育,学校不得以其生育为由予以退学。“在校婚育”政策虽以低调出场,但却成了2007年校园BBS上最热门的话题。

  有意思的是它露面之前,苏州大学修改校规时已有前瞻性,开学前,颁布了最新的《苏州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提及在校女生休产假的问题:已婚女学生因生育需要者,可办理休学手续,学校保留其学籍,而不像以往劝其退学。

  但大部分高校的态度是:不会将《意见》中提及的相关内容写入校规。因为校规对婚育是回避的,不说允许,只是说不再处罚。

  更有意思的是与这份《意见》几乎同时下发的“禁租令”: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引起的结果却难以回避,难道学生结婚、生育了,还要和其他同学住同一宿舍?

  尊重大学生的婚育权出于人性的考虑,不能算“利空”;校方的态度是,不鼓励早早结婚生育,仍以学业为重,我们也支持,毕竟没有几个大学生打算当校园里的爹妈,对于它不必大张旗鼓,“看空”也就罢了。

  助学贷款欠款名单公示 牛市对应:坏名声&ST

  相似度:****

  坏名声就如同股市里企业戴上ST的帽子,再想要咸鱼翻身,谈何容易。

  8月,福建省教育厅网站发布了“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有关情况汇总表”的通告,首次对省内连续拖欠国家助学贷款本息超过1年,且不与经办银行和高校主动联系的121名贷款人的违约情况予以公布。无疑这121名大学生最先被戴上了ST这顶帽子。

  大学生的助学贷款情况将纳入信用记录,用于留学、创业、买车、买房、信用卡等贷款申请的审核中,戴上了不诚信的ST,对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及事业都将是一种污点和尴尬。

  三十年的高考蜕变 牛市对应:预增&预盈

  相似度:***

  有人形容中国高考是“一考定终身”,而课改是戴着“镣铐”起舞。实际上,素质教育要进展先得变革高考。好在高考在这30年中也在蜕变着,每一年都在“预增”与“预盈”(预增:指上市公司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预盈:指上市公司净利润将由亏损变为盈利),让素质教育听起来不那么虚妄渺茫。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这一年比1998年扩招了55.1万人,是扩大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年;自北京上海之后,2004年福建省也加入了高考自主命题的队伍,到2006年,全国共有15个不同版本的高考试卷;2005年福建高考将作文分值由60分提高到了70分;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的高三学生迎来课程改革后的首次“新高考”,对福建考生而言,新高考将在2009年到来。

  课改后的高考将综合素质评定列为高校招生参考,从高考科目设置、计分方式、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评价机制的改变,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理念的变化,以及育人模式的变化。

  但课改后的四省“新高考”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耳目一新,许多教师在经过一番“研究”后,甚至用“万变不离其宗”来形容,老师的想法过于功利,“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于是语文老师搬来了世界名著,历史老师拿来了《百家讲坛》,让学生“恶补”,这是素质还是应试?是减负还是增负?基层教师的急功近利,无疑是对“新高考”的一次打压。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高考以其“新锐、超前”的姿态和“未见惊喜”的效果,引来一片质疑与反对。但改革不是造反,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次深跌能调整到位的,当回望30年高考时,你会惊讶于它的推进的步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