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课外辅导机构如何在竞争中取得发展(6)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 15:57   新浪教育

  朱建新:下面的机会留给台下的嘉宾提问。

  提问:首先感谢主办方、承办方提供给全国的同行专家学习的机会。我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提供一些建议。现在课外教育的整个模式分为:一对一式(其中包括有上门家教式)、学生上学校、单体教学。作为整个社会各类产品,它的发展方向都是往个性化的需求发展,一对一式的优势非常强,而作为班级教学来说,其实也有它的生命力,但是发展到现在我发现班级教学的模式竞争非常激烈。往下如何走好,我有一个想法,能否把一对一式的个性化的教学揉到班级教学里?在会前我跟几位同行业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的想法是,这里可能会有一些能够揉进来的,有一些揉不进来。我想请教台上的各位嘉宾以及台下的各位同仁,能否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比较好的建议。谢谢。

  蔡克维:我把我个人的思考跟大家探讨一下。刚才邓总提出每一个小孩都应该有一个方案,其实我们都在做。新起点的邓山也提到他的理念。这些东西把两个合起来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排斥个性化的教育,我们不上门,把上门都介绍给别的学校,留一点空间给其他的同行做,我们只要上门来的。我们不提倡一对一,因为我们认为成本太高,教学利用率太低,老师利用率太低,所以不提倡。但是我们不排斥,同时也在做。我们提出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小组上课。分层次上学要做个性化,邓山的“三思理念”,上课之后学生还有一些问题,不可能全部都懂、理解,必须要有一些后面的辅导师,上课归上课的,辅导归辅导,这是两类。并且为你的机构下一步扩张打下一个基础,比如开一个新店,怎么样开新店特?用老教师打新店的招牌。第一,扩张的时候是要新老师扩张,谁去?如果派新老师去可能很难拿到市场,必须要派老教师去。那么老店怎么办?这是跟学生融合、沟通的问题,就是这种培训师,专抓个性辅导的老师过来,你学钢琴的由他来上老课。“三思”的理念解决了小组的问题,又解决了个性的问题,同时又为你去扩张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现在我们正在专门的探索和思考,这种形式也希望同行能够指点是否可行。

  钟铭:谈一下我的看法。我从1998年开始带小班到现在,通过我出来的考生超过3000个学生。但是我从来没有教过一对一。我的心态也是培训机构和老师的心态。第一,如果我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我不会局限于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只教一个学生。如果我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多多少少会体现我的价值,我的价值在于我有教好一个班的理念。据我了解,考上清华、北大或者在广东考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的学生中,有一大批人没有补课,也不存在个人还是集体。也就是说,一个学生教育的成才,不管是个性化还是小班的,只要去研究这个学生适合什么就给他提供什么服务就可以解决了。不管是学大的一对一,还是起点的N对一,还是名师苑,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只要在自己的特色方面发展就会存在下去,不要刻意的定某一个模式,最关键的还是看你的服务对象属于什么层次。这是我讲的观点。

  邓强:大班教学为什么一对一好象受到了冲击?大班教学并不是本身形式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这种形式的创新存在问题。现在的社会发展是一个高速的发展,新的东西要不断的推出,对旧的东西是不是要一概的否定呢?我觉得是走着看。做班级教学的更应该深思,过去可能没有这种竞争,是班对班的竞争,现在是两种形式的竞争,逼着班级要有创新的意识,这个很重要,而不是说马上转到个性化或者一对一或者N对一才是唯一的出路。教育最根本的并不是几对几的问题,而是适合他们才是最好的。只要是适合的,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比如一些优秀的学生需要有一个互动,需要有争论,绝对不需要单独跟老师的学习;但对于知识水平比较差的,害羞的学生就需要有人文的关怀在里面。所以从教学的本质来说,这两种形式永远是并存的,绝对不能是代替的。

  朱建新:因为时间的问题,提问阶段到此结束。对于在“连锁店”式教育机构全国的扩张这种形式的影响,谁都无法估量,关键是我们的各个机构如何在大的形式下,如何真正做到与狼共舞,不管是一对一也好,还是N对一,还是的班教学,我觉得这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在探索过程中,可能某一种形式就适合某种机构,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培训机构在特色发展当中把握好自己的位置,不断的进行沟通、学习,能够使自己的机构成长的更快、更好。

  本次圆桌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嘉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