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谢泳:为何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催生创新人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6日 21:35   新浪教育
谢泳:为何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催生创新人才(图)
谢泳在新东方教育论坛上发表演讲

  10月25至26日,首届新东方教育论坛在北京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举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痷,原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小平,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等众多教育界知名人士出席会议,嘉宾围绕“高等教育与创新人才”的主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新浪教育频道作为独家官方网络合作伙伴全程报道该活动,以下为厦门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历史学者谢泳在论坛上演讲的文字实录:

  各位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诸位在一起交流学术。我到厦门大学教了一年的书,主要教的课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有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述。我讲课的时候经常有学生问我,说谢老师你对三十年代评价如此之高,你的道理在哪里?我们过去中学的时候,觉得中国三十年代是一个很坏的时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你这样夸赞三十年代,夸他的科学、教育、文化成果,你的道理在哪里?

  我通常会和学生这样说,我说1949年以前,我们有三种制度比较好,第一种是我们中国的新闻制度,第二种是中国的教育制度,第三种是中国的出版制度。这三种制度都不是中国本土文化产生的制度,完全是从西方延伸的制度,但是中国人在引进这三种西方制度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没有过分强调中国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而是注重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所以1949年以前中国这三种制度里面都产生了非常有名的文化团体。第一种新闻制度,1949年以前出现了《大公报》《观察周刊》这样的团体;在教育制度里,无论是国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还是教会大学,都出现了很多名校;在中国现代出版制度当中,我们知道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都是完全的私人产业,在中国近代文明中他们承担了重要职能,同时也是非常成功的商业案例。

  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大学是在这三种制度完全的情况下完成的转型,所以就比较好。从1949年到现在为止,中国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大学时间并不是很长。到今天为止,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大学,也不过是近百年以来的产物,无论是从北大的1898年算起,还是清华,清华历史更短,1911年是预备学校,到了1928年才正式叫成国立清华大学,而且清华大学在抗战以前只办了十年。但清华已经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比较知名的大学,它知名的主要标志是它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请来著名的老师。

  中国现代大学的整个历史,到现在为止,我们算成一百年左右,一百年当中我们分成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我们叫中国现代大学的传统,从1952年分开。之前的我们叫做“中国现代大学当代的传统”,当代传统是建立在否定现代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经验和事实上,承担当代文化传统那些人全部都是从传统当中来的,标志性的事件是1949年以前,中国培养的大学生里面产生过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家知道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人士大概是11位,但是这11位当中除了血统跟中国有关,剩下大概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位跟中国有关了。我们仔细观察中国科学发展当中有名的成果,比如“人工合成胰岛素”“两弹一星”,承担这些任务的主要是老大学的科学家。

  中国现代大学的传统,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给出一个传统的定义,这三个传统,第一个我概括为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并存的格局。诸位知道,中国人在接受西方文明的时候,以往强调其间的冲突,其实是一个误解。中国引进西方大学制度的时候,首先注重的就是民营资本,或者说私人的力量,刚才我说的新闻制度,出版制度,大学制度,这三种制度从西方模式来讲最核心的地方在哪里呢?民间资本、私人资本一定是可以和国家力量同时介入这些行业的,而现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这三种制度里面的核心元素我们今天都没有实现。

  1926年国民政府制订了一个私立大学规程,严格规定私人或私法团设立的大学为私立大学,外国人包括教会设立的学校均属之。当时就是这样规定的,外国人和外国教会办的大学都属于私立大学的概念。诸位要清楚,国家对办得好的私立大学是会拨款的,即使不拨款也会让基金会给这些大学提供资助,所以在中国大学格局里面,国立大学出现过有名的大学,出现过北大、清华、中央大学这样的名校,私立大学同样也有有名的大学,像厦门大学、复旦大学。教会大学里面有名的就更多了,像北京大学现在的所在地是燕京大学、辅仁大学,还有协和医科大学。所以1949年以前中国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发展得都比较好,所以胡适讲过,当时从北平到广州,从上海到成都,中国有100多所私立大学,如果不是抗战,中国教育是另外一个局面。这是中国历史里面最重要的格局,那时国立大学跟私立大学有一个平等的地位,教授可以在这两者之间平等地流动,所以那个时期才能产生比较创新型的人才。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 首届新东方教育论坛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