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时评:90后怎会变得如此无畏?(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5日 10:31   哈尔滨日报
教育时评:90后怎会变得如此无畏?(图)
文/高级心理咨询师、哈工大附中教师 杨国茹

  近日,某网站晒出两中学生越轨行为视频,点击率很高,某些学生还跟帖大为赞赏,世人惊呼:当代中学生怎么了?甚至对现实大加悲叹,对未来深感绝望。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首先,这种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跟帖的再多也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校园,还有那么多胸怀远大理想,勤奋刻苦求学,纯真烂漫天真无邪的孩子,怎么能只凭借个别现象否定全体以偏概全呢?

  而一味地悲观消极用灰色眼镜去看待现实的某些弊端,既无助于现实的变革,也缺少一份积极改变的理性,徒增忧愤,与现实毫无意义。

  倒是此现象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促使我们应该有勇气去正视,有必要去反省,有责任去改变。因为,与其责人,不如自省。

  笔者看法如下。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谁也不能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说中学生怎么了,首先要思考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现实怎么了,我们给下一代提供了什么样的生活土壤。

  几乎很少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不幸福,但是,想想我们大人,想想我们自己,幸福感真的常常和物质享受无关。尽管现在的孩子生活优越,但他们中有的人的心灵、情感还是一片戈壁,荒凉孤独绝望,令人压抑、窒息。

  我们的社会处在一个社会财富重新整合分配的大变革时期,整个社会充满了生存的焦虑。这种焦虑通过家庭中的父母、学校里的老师传递给涉世未深的孩子。而成人对自己未来忧心忡忡、压力重重的第一个释放点就是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在中国,这是改变命运成本相对最低的一个途径,于是家长增加投资,老师加大看管,以期孩子拥有好于父辈的未来。但由于一些家长教育观念的陈旧和教育方式的简单,使得他们对孩子的管教只停留于知识层面,学校又更多地只关注应考科目的分数和成绩,往往忽视对孩子情感、心理、性灵的关注和引导,使这一段教育出现了人文教育、人性教育、人情教育的空白,留下了诸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诸多遗憾。

  孩子也是人,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青春期教育不应只是讳莫如深的简单敷衍,或有意避而不谈。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丰富和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已经使得学校远远地走在了社会公众生活认知内容和时间的后面,我们的很多回避恰恰是一种教育的胆怯和虚伪,且不谈“芙蓉姐姐”的恶搞,也无力谴责一些影视艺术编导社会责任感的沦丧,单是前一段“门”类事件就早已是尽人皆知,所以掩耳盗铃,恰是此地无银。

  尤其是一些孩子在学校以分数和成绩为评定优良中差标准的衡定中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最终促使孩子做出一些不符合他们年龄的一些出格或过格行为,其实,触犯禁区并不是他们做这件事的本意,关键是有没有轰动效果,引人注意。他们只想以最另类的行为表达他们的存在和对成人世界漠视他们存在的抗议,就像一个家里父母与客人聊得正欢,怕被忽略的小孩总是恶作剧以引人注意一样。

  当然,公众娱乐媒体的价值导向,审美情趣尤应躬身自省。良知缺失、趣味低俗、追捧时尚、捕风捉影,误导了很大一部分中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学校老师、家长有时只能望“媒”兴叹,无可奈何。

  孩子世界的每一个细小波澜,都来自我们这个社会海洋的震荡;孩子每一个标新立异的行为,都来自他们对关注和爱的渴盼;孩子世界的每一次偏离轨道的叛逆,都应该成为我们对成人世界的一次反省。

  理解我们的孩子吧!包括跟帖的孩子,他们没有在价值感归零时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是我们的万幸了。我们要怀着极大的爱心去思考、去寻求解决之道,因为这只不过是他们在换一种方式引起他人注意,证明他们的价值,满足内心被关注的渴望,只是由于内心爱的极度缺失才使他们用极端的方式呼唤我们转身回望的目光和发自心底的对他们的爱。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