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梅景松:谢谢主持人。还是要再感谢今天这么多专家、机构和媒体参加这个活动,其实大家对于新浪网都比较了解,全球第一大华人门户,各个频道都是行业第一等等,我就不细说了。我想借今天这个宝贵的机会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为什么做这个活动。其实像刚才闻总提到的我也是新浪的老员工,在2000年时候我们初创了新浪教育频道,当时各个网站在发布教育新闻的时候,我们说我们要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那一年第一次把高考的试卷和答案,在考试结束后的第一天放到了互联网上,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人们开始意识到互联网还能做这些事情。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开创了新浪的女性频道,新浪的房产频道,包括接手汽车频道等一系列频道。这几年下来一直到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又回到教育频道。
我是这样认为的,第一,这个行业已经成熟起来了,这么多机构、专家,这绝对是八年前我们想象不到的。但同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说从我们08年接手教育频道的时候,很多同志说你现在在做教育,快告诉我哪里有比较好的教育机构,或者我的孩子是上大学好,还是留学好,你给我一个建议。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在这个平台上没有给大家提供足够的信息。大家知道互联网可以改变生活,到目前为止中国有将近三亿网民,按照专家来统计,大概在三四年之后,我们的中国互联网网民将要达到五个亿,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我们这些网络能够给大家做些什么?比如说我们的房产频道,所有的户型、楼盘的信息,我们当时做的时候就把信息放在网上。初期我们买房的同事一天就看一两个楼盘,但是当它发展起来之后,他们一天可以看一两百个信息。
我们的教育是否也可以做一些提供实用信息的东西,我们希望我们在一块探讨,我们在21世纪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平台,为教育行业、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做点什么,谢谢。
于丹:其实很感谢新浪的这份情怀,因为在大学里面我们作为老师,有的时候确实是感到很无助,希望他们怎样走才能够跟社会接轨?在大学里面我可以明确地讲,我们的教育制度提供给大家的是知识,但很多不是应用。其实在这一点上,我想有很多民办的教育机构反而会更灵活,比如说我们大家尊敬的新东方,我们的学生疯狂地上新东方的课程,因为觉得这是一个梦想之邦,从这里出来的人,我们经常说从新东方回来上完课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其实状态对他们更重要。其实现在对他们这么年轻的孩子来讲挫折感太强,给他们一种状态跟给他们能力是同等重要的。不知道徐总这里,新东方今年有什么新的调整,针对这个就业环境,怎么样让没有上新东方的学生们也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信心?
徐小平:这个问题待会由周成刚解释。我们擅长短期培训,但是有一个班办得特别棒,叫少儿英语师资班,许多人进来的时候英语说出来怎么听怎么像他们本地方言,但是经过三个月六个月的培训,就能够上岗,可以在少儿部里做老师。当和应用需求结合起来的时候,就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动力,同时也帮助他们在真正地毕业以后找到出路。所以励志是虚的,励志还是为了他的幸福、成功、能够到社会上活得好一点。别到时候励志很兴奋,结果到了社会上就崩溃了,又回来交钱上新东方的课程,又出去,又崩溃了,我们不想这样做。我们想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眼界,一些不同的角度和思路,能够帮助他们过得更好。而过得更好的一个核心定义,就是能够让他们找到走向社会、走向企业的应用之途。
于丹:徐总说的特别重要的一点,我们的教育以后也是以产定销,就是出口决定进口。这点我们现在大学里做调整了,去年,08年的时候,我这个影视传媒系的研究生课程做了一些调整,教研究生要上动手的课,学摄像、非线编辑,这样他们才有饭碗。这是我们自己意识到危机去做的调整,请教杨老师,从整体教育来讲,我们有没有可能跟社会完全接轨,这个方面民办教育机构比我们做的灵活。像我们这种百年综合大学其实都是因院系而异,你意识到就调整,意识不到就不调整。在这样一个危机感之前,从教育者角度来看我们怎么样做才能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
杨东平:我觉得大学生就业反应的肯定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包括我们这种过于激烈的大规模的扩招,市场很难在那么短时间内消化新增加的几百万的学生。比如我们教育过程并没有有效地回应市场的需要,你说的是一种知识灌输型的教育。还有一个现象,我们大学生能够自主创业的比例特别小,据2007年的调查,本科毕业生当中占0.7%,高职高专占1.6%。但是你刚才讲到另外一个问题,关于我们硕士研究生的定位是一个特殊问题,在中国这是涉及到我们要面对的问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到底怎么确定?我们过去是把他定位为一种研究型人才,现在看来这么大的规模,事实上他不可能是从事研究型的工作。西方国家硕士是一个过度性学制,学制很短。中国的学制是80年代初模仿苏联的模式设立的,三年,现在看来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于丹:其实您说的问题是我们在操作中最困惑的,就是我们现在的本科生说实在的是当成技术工人去培养的,硕士到底是干什么的?如果作为一种过度性的学历,三年显得又太长了,又是一种耽误。三年以后他们去和本科竞争,他们没有就业上的优势,他们再去考博这个出路又太窄,特别是现在的扩招让我们一天到晚都在上课。在这样一个人数巨多,但是就业面相对狭隘,培养的专业过于宽泛,对接不明确的情况下,您估计我们制度上的包括像您这种教育专家提出的建议,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快的速度内能够有一些改善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