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全面总结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史经验,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提出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是指导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改革创新是《规划纲要》文本的突出亮点
《规划纲要》文本是一篇以改革创新为基调,指向明确、举措有力的规划,令人耳目一新,倍受鼓舞。
《规划纲要》文本贯穿着改革创新的主线。围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规划纲要》文本强调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着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规划纲要》文本将改革创新渗透到各个方面。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任务的阐述,充分体现出改革创新的精神。《规划纲要》文本提出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健全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等改革举措。《规划纲要》文本在体制改革部分中,系统地提出了推进改革创新的战略思路和框架设计,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扩大教育开放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强调要更新教育观念、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行教育家办学和支持全社会参与办学。
《规划纲要》文本对改革试点作出部署,提出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开展10个方面的重大改革试点。
改革创新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到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极大地增强了教育活力,推动教育事业迈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部署,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创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
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现行教育体制和机制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
只有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才能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更加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推动我国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培养人这个根本宗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法制建设一体化推进,重点解决教育发展的体制瓶颈问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教育开放等。
改革创新需要地方大胆探索提供经验
《规划纲要》文本提出,要使改革真正成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现实力量,发挥地方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关键环节。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有责任、有义务继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为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探索道路、提供经验。为此,上海将着力开展七方面的改革探索:
一是探索教育公共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提升教育公共管理水平。尤其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优化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扩大和共享。
二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要深化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中小学生“减负”有效机制,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探索教育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与路径,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尤其是要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探索产业发展、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同步规划和同步建设机制,增强高等教育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
四是探索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机制与模式,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尤其是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途径,将上海建成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城市,提升我国教育在国际交流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五是探索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机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尤其是要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制度,建设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开放大学,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六是探索建设着眼未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教育发展战略性支持平台,增强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和决策咨询的服务功能。
七是探索建立教育区域合作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增强上海教育辐射服务功能。
《规划纲要》文本的颁布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作者:上海市教委主任 薛明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