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位考生的高考作文获得语文阅卷组专家的高度评价,经媒体公布后,该篇文章网上被指抄袭。一位专家比对两篇文章后表态,“严格意义上来说,抄袭还算不上,应该是‘仿作’”。被“抄袭”的原作者李汉荣则反复强调“孩子们考大学不容易,千万别因为这件事而影响了孩子的前途”。(7月6日《现代快报》)
对每一名考生来说,如果在作文上被扣太多的分,对其整体成绩肯定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所以,阅卷老师的慎重可以理解,原作者的反应也可以理解,他们都在用宽容之心呵护这位考生。但是,与此同时,谁在呵护高考选拔原则?
很多人总是抱怨国人缺乏法治精神,抱怨人情社会的种种弊端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抱怨总是存在人情大于法的现象。但是,当他们自己面对人情与原则的选择时,却又往往选择人情而非原则。
这位考生因“抄袭”了一篇文章而得高分,对其他坚持独立写作的考生,是不是不公平?高考制度虽然存在不足,但它仍然是目前最公平的途径。一方面希望通过高考选拔人才,一方面却又容忍个别考生突破底线。
“被抄袭”的作家可以放弃深究,阅卷老师可以将该作文认定为“仿作”而非“抄袭”,但笔者希望这样的认定,不是为了“呵护”某一个人,而是为了 “呵护”高考选拔底线,并因此而有益于所有考生。
□张楠之(职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