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们的毕业活动有点忒无聊了,草草吃完散伙饭就再也没有聚会了,于是我提前撤离回家了。”回想起几天前毕业离校时的情形,湖南农业大学的毕业生杨蕾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不说泪如雨下,至少也该依依不舍吧?”杨蕾说,想当初,她听着高晓松的民谣踏入大学校园,《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和《白衣飘飘的年代》等歌曲编织出了她对大学毕业的想象。而真到自己毕业时,才发现“完全不是歌中的气氛和情绪”。
实习就业比伤感重要
回忆这一个月来的生活,杨蕾说,6月初论文答辩之前大家都各忙各的,答辩完了之后同学们就忙着办理各项毕业手续,人事代理、档案托管、拍毕业照……等想起来要搞点聚会活动的时候,大家已经要离校了。“又忙又累,哪有时间伤感。”
四年前那个暑假,捧着华东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李娟被一期有关毕业离别的电视节目深深打动。四年过去了,等到李娟想自己体会一把毕业的离愁别绪时,发现来不及了。
“从五月初到现在,我一个人在寝室待了近一个月!”这一个月里,室友们忙着在各地实习找工作,她则忙着复习考公务员。最后,因为去外地考公务员,她连系里的聚餐都没赶上。
湖南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李桥回忆起几天前的年级聚餐,觉得有点凄惨,“空了两大桌,有三分之一的人没去吧,我们班20多个女生就去了4个。大家都实习工作去了。”
在湖南大学担任了多年辅导员的禹老师认为就业压力大是如今毕业气氛变淡的重要原因:“从以前最后一个学期才开始找工作,到如今大二大三就忙着实习、考研、找工作,大家的压力都越来越大了。个人前程毕竟比儿女情长重要,这也是环境所迫。”
毕业聚会还不如宅居
刘时是李桥隔壁宿舍的哥们儿,热爱户外活动的他是年级群里的发言积极分子,毕业这段时间,他经常在群里号召大家搞活动,“桌游、唱歌、聚餐、酒吧,我什么都号召过啊,可是我无论说去哪儿玩都没什么人响应。”
郁闷之极的刘时只能每天泡在寝室上网,因为失望,刘时干脆做完毕业设计就回了家,直到最近毕业典礼才赶回学校。“在校的反正也都是自己宅着,我还不如回家宅着呢。”
年轻人集聚的网络论坛上,时不时就有宅居着的毕业生们发帖表达自己的无聊情绪。华中科技大学土木院的大四学生秦语就是这群人的典型代表。“反正也没课了,寝室四个哥们儿一起玩魔兽玩到早上四五点睡觉,中午一点钟起床,继续战斗。下午四五点,大家一起去食堂吃顿饭,这也几乎是我们寝室唯一的集体活动了。”秦语对于这样的生活并不觉得不满,“反正毕业活动也没什么意思啊,拍照一个小时就结束了,聚餐时例行地敬敬酒就散席了,没什么气氛。”
李娟也发现毕业时期的“规定节目”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有人居然连毕业照都不想去照,还有的照完了懒得交10块钱去领照片!毕业晚会我也到处拉人都没人愿意一起去看。似乎大家都觉得这些活动没什么意思。”
而杨蕾的同学们甚至连毕业典礼都懒得参加,“班主任软硬兼施才凑足了八个人去参加,勉强完成了名额任务。”
幸福感和归属感丢失
“毕业不伤感”的论调前几年就已经在各大论坛里抬头。
“有什么好伤感的,大家平时感情就一般。”秦语说缺乏温暖的班级氛围使得他对于毕业活动丧失了兴趣,“平常的班级活动都是班长群发短信给所有同学,大家爱去不去,我们寝室基本都懒得参加,还不如在寝室上网呢。久而久之,班长也就当我们不存在了呗。”
和秦语一样承认自己是“冷血动物”的人在网络论坛里还有很多,有人说,“这四年跟绝大部分同学基本没接触没感情,我连毕业照毕业聚餐都没参加。”也有人说,“大学那几年我光顾着翘课了,班上好多同学我都叫不出名字,甚至有的人站在我面前我都不晓得是我们班的。”
也有很多网友认为“毕业不伤感”的原因是:在如今这个通信发达的年代,伤感没必要。正如天涯的网友“哀家听墙角”所说:“回家一开QQ,一个个都在,一开手机,一个个也都在,有啥哭头啊?”
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的戴老师感慨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确实使大家的联系更方便,毕业不再是生死离别,但是它也把人与人之间最密切的关系消解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变得贫乏,感情自然就淡漠了。
“学生毕业表现出的淡漠是情理中的。”在湖南大学新闻学院任教八年的雷老师认为,在现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功利的社会环境是造成大学同学感情越来越疏远的主要原因。“高校,早已不是象牙塔,而成了就业中转站。校园的入世观念浓重,高校无法创造出纯净的土壤,同学的感情在大学中的很多不公平竞争中耗掉。”
功利主义让学生丢失了真我,很多学生因为现存的教育缺陷而走向迷茫。“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失去了创造性,哪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更别说毕业时的离愁别绪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