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观察:应给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更多尊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3日 14:17   新华网

  日前,一纸公告贴在了北京石景山区衙门口村的村口。“唉,我们又得搬了。”因为城市 建设已挪了三次校址的打工子弟学校台京学校的校长刘运贵,虽然声称这对学校“暂时没有影响”,但对于学校的明天还是有些担心。

  而对于北京很多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们来说,搬迁,就意味着可能到来的失业。

  这些教师承担着北京十余万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用知识温暖着打工子弟们的梦想,但他们却又常年生活在城市鲜亮的光影之外。繁重的课业、困顿的生活以及得不到认同的模糊身份,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他们勤勉服务于城市的建设,却又承担着城市发展的代价。面对动荡不安的学校及工作,他们不解地追问:“我的下一个讲台在哪里?”

  微薄的收入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的杨飞,忘不了初来这所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打工子弟学校时看到的场景。“很像老家农村”,尽管杨飞早已做了思想准备,但学校及周遭简陋的环境还是让他吃了一惊,甚至“门前的土路走起来都有些硌脚”。

  如今到学校已有半年,但在同事眼里,他们更愿意将杨飞的身份定义成“见习生”。“小杨在这儿不过是赚些经验,家里花了那么多钱供出来,哪能留在这儿耗着,随便找份工作也比这儿挣的多”,杨飞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同类的打工子弟学校老师们的收入多在1000元左右,有的甚至低于北京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学校中担任管理工作的老师们,每月1200—1400元的收入,是他们所能达到的工资的极限。

  生活的重压,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坚硬现实。与杨飞相比,来自内蒙古的同事贺占琴对此有着更为真切的体会。她最大的一笔开支,是儿子上学的花销。为了让儿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她将儿子送到河北的一所寄宿学校。每年近万元的花费,让她每月千把块的收入相形见绌。

  为此,她不得不竭力压缩自己的生活消费,以至“已经有一年多都没有添置过新衣服了”。高昂的医疗花费,也让她对医院望而却步,即使身体常常感到不适。将儿子送入大学,是她如今最大的梦想,但同样意味着一笔庞大的开支。经济的窘境,让她颇感无力。

  张歌真,这位最早一批在北京开办打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向记者坦陈,老师们的工资始终挣扎在北京市最低工资保障线上。师资问题仍是制约打工子弟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他介绍,办学初期,学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北京市及周边的退休教师。随后,地方被清退的代课及离退休老师大量涌入。而近年,全国各地师范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本科毕业生则成为其中的主力。微薄的工资,难以吸引到优秀的教师,“能留下的都是比较有爱心的老师。”

  刘运贵直言,他不喜欢聘用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其中重要的理由,就是学校“工资太低,留不住人”。在他的学校里,大多是已经成家、较为稳定的中年教师。

  另一方面,教师们的工资多年没有得到改观。一位老师自嘲地说:“一年涨了10块钱”。菲薄的工资难以维持教师们最基本的生活费用,不少老师不得不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打短工、做兼职以补贴家用。“我做的兼职可多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称,可“上有老,下有小,不这样怎么办?”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