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80后教师揭秘:我们有激情有野心(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0日 11:44   人民网-人民日报

  25年前,教师节刚刚设立时,他们中最大的才5岁;今天,他们中已有一些人走上三尺讲台,成为年轻的“灵魂工程师”。他们,被称为“80后教师”。

  与所有曾经年轻的教师群体一样,80后教师给课堂带来的,有朝气和锐气,也有探索和困惑。但与50后、60后、70后等教师群体有所不同的是,他们成长于一个更宽容和鼓励个性、更讲究“潮”和“范儿”的年代。时代的变革、教职的神圣、青春的热情、个性的张扬……他们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又会带来哪些冲击和思考?

  今天,我们选取了他们中的几位代表,近距离感受他们的梦想、奋斗和期待。个体故事并非那么重要,但他们身上,担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未来。

  版式设计:宋嵩 蔡华伟

  “激情”教授也传统

  本报记者 崔佳


施鹏鹏 1980年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施鹏鹏 1980年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外表斯文的施鹏鹏总被打上“最年轻”标签:21岁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28岁成为西政第一个中法两国大学的双料博士,同年成为西政最年轻的教授,29岁晋升西政最年轻的硕士生导师。

  讲激情——

  这个老师课前很“亢奋”

  “我虽然在学术上有特长,但当老师还是要从头学起”。2008年博士毕业之后,施鹏鹏回西政当老师,为了把课讲好,他甚至还对着镜子训练自己的讲课神态和姿势,有一次因为太投入,不小心把镜子都打碎了。

  施鹏鹏认为,授课要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在上课时不打瞌睡”,在这方面他动了脑筋,比如在讲刑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证明标准的区别时,就引用金庸的《天龙八部》里的故事为例,学生们听得十分来劲。后来,选他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不仅要提前占座位,连教室的墙上也被贴上了“这里有人靠”的纸条。

  “80后的群体特征就是有激情,对我来说,我不满足于目前是学校最年轻的教授,要做一个有激情的教授。”施鹏鹏说,这种激情首先来自对教师工作的热爱,其次来自创新知识传播方法的挑战。“慢慢地我感觉到讲课比做学问快乐,起初我给学生上课有点紧张,现在我是上课前有一种亢奋,这种激情对学生来说也就有了感染力”。

  爱读书——

  这个老师有点“呆”

  施鹏鹏认为自己与同龄人不大一样的地方是“专注,就觉得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都很有意思。”

  本科四年,他是“书呆子”,学校舞会只去过一次,“最多也就跑跑步、下下围棋”。保研后,他又专心学外语,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日语5门外语。

  2004年,施鹏鹏考取西南政法大学和法国埃克斯·马赛第三大学的双料博士。留法期间,他仍然醉心学术——曾花了10万元复印法国的法学书籍,回国时,只带回1.2吨重的复印材料,光书籍和资料的邮寄费就花了1万元。

  着正装——

  这个老师挺“传统”

  施鹏鹏说,法国人在学术上的严谨对他有不小的影响。他所在的学校有一位博士生导师,因学生博士论文达不到标准,8年都没有让这位学生通过。“这在我们国家似乎很难想象”。

  因此,施鹏鹏注重对优秀学术传统和教育传统的传承。“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我讲课时一律着正装”。在学习方法上,他引导硕士生多读中西法学经典,呼吁“回归传统”、“回到学术本身”,“我希望我的学生今后如果当法官,也要成为专家型的法官”。

  24岁的张曼是施鹏鹏硕士生学生的“开门弟子”。对于导师的治学严谨,她深有体会:“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时候,他就声明‘怕吃苦就别当我的研究生’”。

  施鹏鹏经常对弟子讲“创新不是对优良传统的割裂”,但最让学生佩服的是,在吃苦、静心、坚持等治学传统方面,施鹏鹏一直做榜样。“他自己现在都是教授了,还每天读书到晚上10点,我们怎么好意思偷懒”。

  “但老师毕竟也是年轻人,沟通起来比较容易,特别是当他带着我们进行体育锻炼时,看到他的活力,感觉到,老师还是80后!”张曼补充道。

  在“游戏”课堂中追梦

  本报记者 王伟健

蒋涛 1980年生,苏州市第一中学语文老师 王伟建摄
蒋涛 1980年生,苏州市第一中学语文老师 王伟建摄

  8日14时58分,只带了一瓶矿泉水的蒋涛,走进了江苏苏州市第一中学高一(4)班的教室。两分钟后,开始上课。

  “这个班上,我是惟一可以不带教科书的。”蒋涛幽默地说,45分钟的古文课,这位当代小伙旁征博引,神采飞扬。

  初上台——

  这个老师也曾很“受伤”

  2007年,蒋涛接手当时的高一(4)班,开始教学改革,“让‘顽石’带着灵魂自主上路”,这是蒋老师常说的,高一(4)班的曹路对此深有体会。

  当年可不是这样。2002年,蒋涛初次踏上讲台,不得不向考试压力妥协,使用自己一直反对的教学方法,比如死记硬背、默写课文等。2002年10月的某一天,蒋涛把学生们留到晚上8点。“因为留班,学生很厌恶我。”回忆起来,蒋涛的情绪仍然十分低落。

  他尝试改变。发现学生热衷填字游戏,就琢磨开来:“美食首先吸引人们的不是营养,而是美味。学习也一样,要让学生先接受,再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

  常创新——

  这个老师很好“玩”

  蒋涛对教学的创新,如泉水般喷涌而出。

  早读课,他让学生走着朗读,做出各种动作。“把行为艺术运用到朗读中,可以增强记忆。”讲课文, 他让学生用流行歌曲的形式“唱”——他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填到周杰伦的《千里之外》:“笑声在墙外,我听不出来,宁静已不再。妻子屋中在,润儿轻轻拍,我悄然离开”……他还要求学生按照《史记》的格式写传记。“蒋涛者,姑苏人也。任教正谊书院(苏州一中别称),攻业不止,授业不倦,博闻强识,娴于辞令。善诗书,好声色,每讲学,慷慨激昂,旁若无人。涛体态单薄,发稀……”这是学生叶子笔下的蒋涛。

  游戏是他的教学手段,他特意开发了“三国智”学科争霸赛游戏。“学生们为了玩好游戏,必须要努力去学习。”结果是,学生兴趣高了,成绩也上去了。

  破陈规——

  这个老师有点“冲”

  2010年7月,蒋涛当班主任的高三(4)班毕业了,他们做了一批纪念章,刻着一个冲破套子的蟹钳的图案。蒋涛解释说,蟹钳代表他的星座巨蟹座,冲破套子则表示要打破原来的教学陈规。

  蒋涛始终记着前辈叶圣陶曾说的那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说,要教好,就要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这样评价蒋涛:“有股闯劲,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下了很多扎实的功夫。”而蒋涛则感谢学校和社会的宽容。“学校老师和校长都很支持我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还帮我出版专著,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还为专著作序。”

  大概正是因为这种宽容,蒋涛得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教育梦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80后 教师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