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微博]教育学院几名专家近日发布的《首都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调查报告》显示,高收入家庭子女比寒门子女更容易上名牌大学。调查发现,近年来211高校、985高校中学生来自高收入家庭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高职高专中70%左右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
高收入家庭子女更容易上名牌大学,寒门子女大多只能上一般大学,不同人群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的“贫富差距”,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教育专家新近发布的这份调查报告,再次佐证了上述结论。遏制这种不正常的“贫富差距”现象,是教育平权的当务之急。
有人也许会从收入水平的角度入手,认为高收入家庭子女之所以更容易上名牌大学,是因为名牌大学学费高,高收入家庭能够承受,低收入家庭不能承受,所以低收入家庭子女不敢报考,即便考上了也念不起。其实不然。据介绍,名牌大学学费尽管比普通大学、高职高专院校高一些,但一般说来学费上的差距不是太大,不足以在高低收入家庭之间造成明显的分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收入家庭子女在小学、中学所受的教育,就要普遍优于寒门子女,这使得他们的高考[微博]成绩和其他表现(如英语口语、社交能力、各种才艺)也普遍优于寒门子女,而名牌大学对所有考生坚持同样的录取标准,高收入家庭子女自然更受青睐,更容易被录取。
从表面上看,高收入家庭为子女的教育投入较多,其子女从小就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使得他们在高考时有更好的表现,更容易被名牌大学择优录取,这对他们而言是公平的,大学的录取本身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教育平权的角度看,问题恰恰出在大学的录取标准上——对所有考生坚持同样的录取标准,而不考虑寒门子女从小接受教育所处的弱势地位,以及因此造成他们在高考时的弱势表现,这对寒门子女而言就是最大的不公平。教育平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招生制度上的适当倾斜,为寒门子女多少“扳”回一些公平。
现阶段,国内名牌大学绝大多数都是公立大学,主要由国家财政投入(亦即由纳税人供养)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公立大学应当承担教育平权的社会责任。这个道理,在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领域已经达成共识。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是,2003年美国最高法院通过一项裁决,允许公立大学在招生时优先录取部分少数族裔考生,认为少数族裔考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录取时对他们适当予以“照顾”,符合政府促进生源多元化的目标,不违反宪法中的平等原则。这个道理适用于中国,就是公立名牌大学在招生录取时,应当对低收入家庭考生、农村考生适当降低门槛,通过这种政策倾斜,增加寒门子女被录取的机会,使公立名牌大学的生源更加多元化,也使公立名牌大学的办学,更加符合教育公平和公共利益。
公立名牌大学录取时适当“照顾”寒门子女,对高收入家庭子女是不是一种新的不公平?不是的。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收入家庭既然有较高的教育支付能力,他们会更多地为子女选择私立大学或国外大学,而把上公立大学的机会“让”给普通家庭的子女。这是在更高层面实现了教育平权。中国如果借鉴这个经验,短期内可能会把更多富人孩子“推”向海外留学[微博]之路,长远看则有利于促进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总体上把高等教育做大做强,因此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记者:周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