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读名著拿学分”引发师生争议

2013年01月07日07:48  中国青年报    

  读10本学校推荐的名著并通过考试,可以得到两个学分——这是西南大学[微博]推行的一项新规定。这个规定一经颁布,就在校园里引发了师生们的争议。赞成者和反对者都不在少数。

  西南大学颁布的《西南大学本科生阅读名著考核与管理试行办法 》规定:学校组织专家推荐120本(种)阅读书目,分文学、哲学、历史学、美学、艺术学、伦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科学、人物传记等十一大类。阅读分精读和泛读。

  精读要求学生在本办法所推荐的书籍中,在本专业领域以外每个大类精选1~2本(种),共计10本(种)书籍进行阅读。每读一本(种)书,要求撰写不少于15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或创作1500字以上的文学作品,并参加精读书籍结业考核。考核时间安排在学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内,由学校组织命题、制卷、阅卷,各学院(部)负责考生组织、考场布置及监考工作。结业考核实行有限开卷笔试。结业考核及格者,可获得名著阅读通识教育两个学分。

  泛读指学生在校期间,读完至少30本(种)本办法所推荐本专业领域以外的书籍,读完每本(种)书时,需撰写不少于15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或创作1500字以上的文学作品,经所在学院(部)及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可以申请领取学校制发的《西南大学名著阅读A级证书》。

  西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林萍向记者解释学校推出这项新规的初衷:早在2003年,学校就曾通过专家挑选为本科生提供过130本名著必读书目,只是由于当时缺少辅助和督导的机制,很多学生并未重视起来。此次读名著加分的政策出台,把阅读名著直接与学生课程教学考核挂钩,可以提高同学阅读名著的兴趣,营造“好读书”的风气。

  西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黄大宏参与了西南大学本科推荐书目的选择工作。他说:“我在教学当中就发现,学生的描述水平还是有的,但思考能力比较弱。读名著是一种主动的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希望借助这一课程设置,帮助大家接触经典,在经典著作的浸润中提高素质和专业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对这种做法有抵触,你应该先问问自己:4年当中,能读多少部书?又能读多少部经典的好书呢?而且,你什么时候读完了,什么时候就去参加考试,还可以拿两个学分,何乐而不为呢?”

  新规一经颁布,立即在校园里引发了不少争议。很多学生对此表示赞成。通过分批次网上报名来看,截至目前,西南大学大[微博]一的9000多名学生中已有7000多人报名选读名著。

  反对者也不少。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大一学生杜轶一说:“快餐文化已成为主流,整个社会呈现的都是浮躁的状态。学校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修养,学会细嚼慢咽地深入阅读。殊不知,学校采取修学分的方式考核,本身就是功利行为,很多学生也只是为了学分敷衍了事。”

  文学院大三学生王楚认为,名著作为一种精神食粮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积极的,使读书者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不应该作为一种加学分的方式,以这种方式督促学生读书在某种程度上只会适得其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名著的厌倦之心。

  还有不少老师肯定了学校推出这项规定的意义,但对它能收到的效果表示担忧。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骆鹏说:“学校应该让学生理解到读书是一种自发的内在的需要,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不是牟利的工具。”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本科教学秘书胡熔说:“不管加不加学分都应该多读书,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多读书,这是学生的分内之事。其实在这个文件出台之前,我们教育学部各辅导员都对读名著有具体的要求,然后再通过写读书笔记,进行小组讨论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他认为学校推荐书目是可以的,这样让学生阅读更有针对性,但是加学分就显得有点奇怪了。

  老师们的担忧不无道理,要让大学生爱上读书任重而道远。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学生,发现虽然很多学生都已从网上报名读书,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记不清楚自己选了哪些书,甚至坦言自己根本还没有找到相应的书籍来阅读。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