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顺德一学校“圆桌”教学释放学生主动性

2013年01月22日09: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我有话说
热烈讨论的场面。热烈讨论的场面。

  文/图 记者梁超仪

  实习生刘昱

  课堂上学生不再“排排坐”,而是以一个个“小部落”的团队形式围成“圆桌”课堂,老师不再在课堂中滔滔不绝讲完全程,而是由各部落小组的学生担任主角,讨论解答,学生观点可自由交锋PK,期末考试筹备时,学生不再孤军奋战,而是以团队的形式备战期末考。

  随着期末考结束成绩的公布,顺德一学校全校推出“圆桌”教学交出了一份可观的成绩单,从成绩单可见,这期末考试的成绩并不单纯以个人成绩排名,更着重是以学生组成的团队的年级排名,其中排名前列的小组团队更要在寒假期间努力筹备,准备团队歌、海报等资料,除了成绩好,还要在全校表演优秀的团队文化,此举引起家长[微博]的关注。

  创新:学生勇接课堂“大棒”

  在顺德一间中学的初中部,每一个班级座位都是“圆桌”式排列的,不单是日常课堂,甚至是晚修时间,学生也以小组组合的方式落座。

  仔细观察可发现,这里的课室格局与一般学校的课堂非常不一样。学生的分布并非是行列的排排坐格局。在整体的布局上,一个课室被支解成不同的“部落格”,平均由9个部落格构成。每6个学生组成一个部落格小团队,围成“小圆桌”格局,这是学校教改打造出的“圆桌”课堂格局。

  另外,这里的课堂也很不一样。在一个个课室走访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处于热烈的讨论中,老师时不时穿梭其中,搜集各“部落格”的问题,然后集中解答,在这样的课堂内,部落格内的学生团队成了主角,甚至部分讲解的题目,也由领头学生走到课堂中讲解,随时面对其他组的观点PK,课堂不再是老师“一尊独大”,滔滔不绝灌输。

  在课室背后的墙壁上,张贴着每个小组自命名的名字和排名。来自初二六班的洪婉婷表示,她所在的组是繁星组,这学期第一阶段学习的排名是第一名,第二阶段下滑到第五名,如今小组的人一起努力,互相辅导薄弱科目,期末考的成绩出来了,成功晋级,大家相约寒假出去玩来庆祝。

  探讨:接受考验VS 怕水土不服?

  这种教学模式引发了初一级第一次接触的学生和家长探讨。来自初二五班的班长余奕航表示,初一时发现学校这种模式很奇特,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对于团队内的同学都互相理解。他的小部落位于课室中央,命名为“风靡”组,不单是学习,在课堂外,他们也为“风靡”作出了很多努力:一起创作队歌《相信自己》。

  但也有初一级的同学反映,学期刚开始时曾有不适应,部分团队内的组员比较内向,不怎么爱说话,由于朝夕相处,有时候也会有吵架的时候。

  一个班里,在各个组别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领导”,有学科领头人,有中心组长,甚至细分有桌椅委员。每个“小领导”分管不同的领域。

  对此,也有家长提出过忧虑,自己的孩子成绩已经很优秀了,团队内的学生成绩有差距,担心被成绩不好的同学拖后腿。也有家长认为,课堂的时间宝贵,一般老师都会马不停蹄灌输,如今课堂以学生为主角,初中的学生是否有此思维参与讨论?老师又能否适应因此压缩了的教学时间?

  面对争议,校方负责人认为,这种模式是开放学生思维的教学创新。据介绍,这个教改酝酿长达两年。而且从初二、初三级的成绩来看,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这些实际的数据消除了家长的一些疑惑。

  该校副校长濮文磊表示,这种团队合作的课堂形式,更适合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思考能力。

  濮文磊介绍,在以往的教学中,也有很多小组讨论或是建立帮扶制度的形式,但是并不彻底,这一次的教育改革,无论是从座位上,还是从课堂的上课形式上,均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老师要适应还课堂给学生,不要单方向地灌输学科知识。学生也要面临挑战,学会如何团队合作。“在小组讨论后,学生对于问题有了思考的过程,这时候老师讲解,更到位。”

  观点:

  模式难复制 考验是全方位的

  “其实学校这边压力也大,特别出现成绩波动时,最为紧张。”一参与教改的负责人透露。随着这个学期期末成绩单的公布,从多个数据来看,班级成绩稳步提升,令一部分家长消除了忧虑。

  看到期末成绩单,有家长表示,以前的孩子很内向,这个学期参与了小组团队后,介绍情况比以往活泼了。“对于成绩,我更看中孩子这方面的转变。”也有家长认为,这种模式国外很热门,但是国内还处于试验阶段,会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进度。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这种模式在佛山一些学校正逐步推开,但是全校推行或是大班教学推开的并不多,相对一部分学校处于试水的探索阶段,也有学校在试验过程发现难以管理于是取消了教改的探索。

  长期关注这个教改模式的教育界人士郭金元介绍,在顺德,如今有两所学校已经运作可作示范效应,其他个别推开的学校还在摸索中,这种模式难以完全复制,难度在于对教学是全方位的考验,需要根据学校教学、师资情况进行评估。“特别是对于老师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郭金元表示,这样的课堂,比老师上一般的课要求还要高很多倍。有校方管理层忧虑,担心这种模式要不流于形式,要不耗费师资人力后看不到实际效果,但是一部分教育人士认为,这种模式对于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思维解放,在课堂中可动脑动手,起到主导作用,鼓励老师率先接受挑战。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欢迎发表评论

发布
分享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