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新锐”现身
继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概念之后,“智慧校园”一词也应运而生,如今变得格外引人注目。何谓智慧校园?所谓“智慧校园”,是指通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智慧校园”的首要目标,是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校园网中的各个物件。关于“智慧校园”,有一幅这样的蓝图: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
“智慧校园”:翻转课堂带来的应用创新模式
“智慧校园”给大家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但是,从理念到实际,无疑,需要实践的反复检验。不论是在国内或国外,怀着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梦想,大家都进行了努力卓越的探索。而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未来课堂的探索、应用与实践,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些曙光。
翻转课堂:承载未来课堂的一丝梦想
“翻转课堂”是一种在课堂中使用的新教学模式,由于使用了简洁有效的视频教学装备,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这种课堂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师们为每节课准备了10分钟左右的在线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课外自学,课堂互动”,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总体写照。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在课上口若悬河,下面学生紧皱眉头,奋笔疾书,临到下课,老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中一片沉寂,这时,下课铃声响了……随着“老师好”整齐划一的上课声,下一个老师上场,学生们依样继续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看看我们身边,虽然大家都对教育的华丽变身有着无限美好的憧憬,但是,真正落实到应用层面,我们都还是在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令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隐藏着这样的一个假设,即“知识比学生重要”,因此,灌输知识成为了教育的主轴。但以“学生为中心”的颠覆性课堂模式,是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把学生看得比知识重要。这样一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期待、激励肯定或是纠正,就变成了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行为。
总结起来,实施“翻转课堂”,主要步骤有二个:第一为收集、创建教学视频,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并充分考虑到教师与班级的差异性、学生接受程度差异性而设计。第二为课堂互动活动。课堂互动是尊重学生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包含学生自己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互动探究活动等。这个环节如果设计得好,将会大大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他们将反客为主,在横向与纵向的多层次互动交流中,将知识要点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
翻转课堂的革命性之处在于,因为课外的教学视频时间,而使得课堂变成了面对面的互动时间,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老师变成了学生身边的“教练”,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因为新教学装备的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地接受转变成了主动地交流,这是课堂教学模式的真正变革。
可汗学院:在线教育资源免费共享
承载“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元素是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提到教学视频,不能不提到可汗学院(Khan Academy)。这是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主旨在于利用网络视频方式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教学视频超过2000段。
我们在视频上几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可汗老师”,原名叫萨尔曼·可汗,正是“可汗学院”的创立者。他的教学方式,就是在一块电子触控面板上面,选用不一样颜色的彩笔,一边画一些线条、文字,一边录下他的“旁白解说”,接着再把这一则录像上传到网上,一切就大功告成了。每一则录像约为10分钟,而他所用的所有视频录制装备,只是一个Camtasia录像机,一个触控面板,一个SmoothDraw3软件,当然还有他的渊博知识和创新精神。
许多课堂上听来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在这样的线条、文字以及流畅的解说下,只需小小的一台互联网设备,就变得轻而易举、随处可学。“家教”般的亲切感,没有课堂上老师的压迫,不用担心一次学不会就永远错过,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学习方式,可汗老师让这些人的梦想成为了现实。曾经有报道说,一位小学生说他从可汉老师那轻松地学习了基础算数;有大学生说,与其在学校念一整个学期的微积分,不如先在可汉老师那儿学上几小时,只需这么几个小时,就能对微积分有个通盘的了解!在技术的快速变革中,人,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元素,无疑也需要跟上飞速的发展节奏。这反应在教与学中,亦如此。可汗学院无心插柳的举动,引来世界一片的赞赏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据了解,可汗学院还开发了一种练习系统,记录了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记录,教学者参考该记录,可以很容易得知学习者哪些观念不懂。这样,当学生们在课堂上做练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已懂的同学和老师,往往事半功倍。
智慧校园离我们有多远
“翻转课堂”或“可汗学院”如果说是教学创新模式的一个开创之举,那也仅仅是“智慧校园”大环境下课堂创新的一个缩影。而“智慧校园”,它所涵盖的更多。
智慧校园的基础是“物联网”技术,以此为基点,涵盖了众多基础设备、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不同类型的应用人群等。因此,智慧校园不仅仅是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更是人与物、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无缝交互。因此,进行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实现装备设施与数字资源的充分融合,成为“智慧校园”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这,无论在技术层面、应用层面或者是在整合度层面,都对参与其中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作为教育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前沿,在进行“智慧校园”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在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北京在学生、教师、课外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资源整合。
中小学[微博]生方面,当前,北京建立了市、区县、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CMIS)”,已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全市基础教育数据体系的建成为学生自主选课、学业质量监控、社会实践的实施与评估、综合素质评价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阶段,北京率先建立起了“普通高中综合管理系统”,此系统整合形成了“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和“新课程管理平台”。此平台目前已显示出其在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教师方面,“北京市教师研修网”已建立,它提供针对教师个体研修的个性化服务,使教师进行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的交流变为可能。
社会实践方面,创设了“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通过整合利用北京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目前,整合形成的市级资源有545家,市、区两级资源共1260家。
在数字校园建设环节,建立了“北京北京数字学校(www.bdschool.cn)”,它以名师同步课程为基础,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虚拟学校与现实学校的无缝衔接。其核心与目标是达到“三个保证”。
一是保证“可获得”--精心设计名师同步课程,在网络和电视双平台播出。目前,已开发了21个学科12,500多节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
二是保证“会应用”--加强应用模式试点,实现多层面教学教研深度融合。截止目前,在2个区、114所中小学试点开展了七种应用模式。在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师资培训、学校管理、德育活动等多个层面建立起了资源应用范例。
三是保证“可扩展”--拓展、整合一切有效的资源,横向协同化、纵向纵深化发展。
总体而言,北京在建设“智慧校园”过程中,重点关注了基础设施、服务装备应用、资源与环境建设、多元化发展等各个层面,在这其中,网络设备、与各个学科紧密相关的创新技术装备也在不断地被引进和使用。诚然,探索的道路仍在继续,但是,实践的步伐已在不断加快。
正如我们曾经提到的,“智慧校园”,是一个仍处于发展中的命题,随着新技术、新装备的不断出现,将赋予它更多的新内涵。也许,当多元化高度协同发展,当深度融合成为社会主流,某一天,“智慧校园”的整体形象就会像喷薄而出的日出一样,瞬间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当然,就像能量永远在流动,人类的智慧也在不断地挑战新的高度,而“智慧校园”的装备创新与发展主旋律也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作者:彭东玲)
鏂版氮璀︾ず锛氫换浣曟敹璐归娴嬪僵绁ㄤ細鍛樼瓑骞垮憡鐨嗕负璇堥獥锛岃鍕夸笂褰擄紒鐐瑰嚮杩涘叆璇︽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