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11月11日,复旦大学[微博]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首次100%确定曹操家族DNA,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同时宣布,下一步还将研究孔子及其后人、尧舜禹、黄帝、炎帝是真实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
继成功“给曹操做亲子鉴定”后,复旦课题组又迅速将目光锁定在了年代更为久远以及更具传奇色彩的孔子及其后人、尧舜禹、黄帝、炎帝身上。不过,与课题组的踌躇满志与热情高涨相比,网友不仅对花销不菲给古人做“亲子鉴定”不买账,更一边倒地认为,此举是“吃饱了没事干”、“把怪味当严肃”,甚至是哗众取宠,涉嫌浪费学术经费。
当然,这样的质疑和担忧不无道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当下学术界在文化、历史领域的确存在刻意追求趣闻、通俗化的趋势,常有戏说、歪说之惊人之语或是颠覆公众认知的“新的研究成果”见诸报端。如北京大学[微博]古代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檀作文就曾撰书称“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一石激起千层浪。而以博出位,求名利为目的学术研究,不仅会让研究本身失去昭示文明,泽育后人的应有之义,也必然招致公众反感和诟病。
但问题在于,此次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通过对现代曹姓族群的DNA抽样检测,倒推追溯家族基因遗传历史,到底是严肃科研还是学术娱乐化?
据课题组表示,对曹操后代的追寻,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是一家的可能性,并促成了生命科学、历史学、人类学的跨学科融合,在遗传学和历史学相关的理论、实验试剂以及研究方法方面,都有很多新的突破。而且,相关论文已于今年上半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发表,并已得到国际认可。
这就是说,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此次科研并不完全是纯理论性的文化研究,而是多学科学术研究,且使用的是当前已经成熟应用的DNA检测技术、多方求证分析,科学抽样等方法,是一项遵循科学规律的严肃研究工作。
或许,这样的说法以及研究成果不是每个人都能加以鉴别,但先入为主地以为给古人做“亲子鉴定”一无是处,不仅是一种偏移正义立场的偏见,更陷入了功利主义的逻辑:若还原孔子及其后人、尧舜禹、黄帝、炎帝的真实面貌对公众无益,何必浪费科研经费?毕竟,对于学术研究而言,作为门外汉的公众妄下论断是危险和不负责的。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通过科技手段还原真实的历史文化人物形象,让民众全面认知,正确认知,重新认知,不仅是相关领域学者应有的责任担当,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
对此,公众没有必要一味地将历史文化的研究评述和猎奇、低俗、娱乐化“捆绑”起来,不问青红皂白抡起“专业”和“科学”的大棒铺头盖脸砸去。而另一方面,学术界也应坦承与公众沟通,并让“科学研究”透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