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11月20日上午,由中国教育学会、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国学习与发展联席会联合推动的2013全国微课程基础标准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三方同期联合发起成立“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说, 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应该有三个基本的任务:传播理念,发现引擎,推广平台。希望更多的教育组织、教育机构和个人能够加入联盟,为这场学习革命贡献智慧,共同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介绍《微课程标准基础方案》。据悉,《方案》包括中小学组标准、高等院校标准、成人教育标准,这些标准同时还兼顾内容标准、艺术标准、技术标准和互动标准。
多位与会专家为此建言献策。首都师范大学焦宝聪教授认为,微课程的制作应该提倡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还有初高中的考点,微课程设计应该考虑学生、教师、家长[微博]的兴趣点。
北京市丰台区阳春小学校长刘彤建议,教学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够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在众多的微课程资源中,应该对各个科目、层次进行细分,方便学生选择。
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研究室主任赵保和说,不能把理念、设计和技术作为课件作的核心,课件不是以呈现形态为本,不是强调教师“表演”技能,而应该以学习者为本,以学建教。课件做得是否华丽不重要,关键是学习者乐意去接受。
“微课程和传统课程相当于一串葡萄和葡萄粒的关系,一节课可能涉及到课程的方方面面,学生学习时都是循序渐进。每个知识点就像一粒葡萄,我们需要把一粒粒葡萄做成是精品,融汇到微课程当中来,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变成闪光点,这个社会才能够对它知识,对碎片化知识感兴趣。”对外经贸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书记李福德说。
北京大学[微博]医学网络学院院长高澍苹认为,微课程标准定位不应该区分中小学、成人和高校,因为开发这些课程是是用来服务于大众。
河海大学[微博]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张伟建认为,微课程标准评价主体还应该找学习者或者对服务对象来谈,整个评价的标准或者出发点应该都是为了学习者。
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发起人付彦军认为,微课程不管是技术手段还是表现形式,都是一线教师切入教育信息化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它将改变传统教育方式。
此次会议由全国微课程大赛“创新互动教学伙伴”——天脉聚源(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研讨会结束后,天脉聚源推出的“教学Q次方”互动教学系统也亮相此次盛会,与会嘉宾亲身体验了该教学系统的便捷与实用,充分肯定了产品的功能和应用的前景。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