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希望获得网友奖

2013年11月29日16:15  新浪教育 微博   

  2013年,中小学[微博]课外辅导行业规模达2000亿人民币;中国人每年花费300亿学英语,无障碍交流者却不足5%;约45万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微博];在线教育的参与率为39%,低于传统教育的参与度但已比较接近……一组组震撼数字印证着中国教育已进入大数据时代。11月28日,由新浪教育[微博]频道主办,主题为“大数据时代的中国教育”的2013中国教育盛典在北京辽宁大厦隆重举行。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教育盛典分设上午高峰论坛下午盛典仪式两部分精彩环节,首次为行业带来全天的教育盛宴。以下为清华[微博]大学[微博]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微博]的访谈实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

  主持人:欢迎大家继续光临新浪盛典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娄雷[微博]。下面关注的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陈昌凤陈老师。

  陈昌凤: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应该是跟各位互粉的。

  主持人:之前你肯定在学术上拿过奖,在学校里拿过奖,这次拿了与传媒相关的导师奖,你觉得这个奖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陈昌凤:当然有意义。我想拿一个网友奖,我不太希望做导师,导师太严肃了。做网友大家能更轻松,成为朋友,能够更加友善地相处,更加好一些。做导师被人挑剔我很怕的。

  主持人:之前媒体有一个责任是引导大众,我们老师也有个责任是引导学生,把这两者的身份很好的结合起来之后,你发现你这个角色很重要,您本人又是研究新媒体与传播方面,您觉得新媒体带来怎样的改变,对年纪大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带来怎样的感觉,您的感触是什么?   

  陈昌凤:因为我是其实是年纪比较大的教师,我觉得我使劲地跟着媒体,很大原因是为了教学,为了跟学生交流,当然也为了跟新闻传播这个潮流有一个契合。通过微博我获得了很多教学资源,我交往了各类朋友,同时我还可以在上面开通跟学生交往的渠道,交往包括比如我上课给学生的作业可能用微博的方式来作,其实有一些东西说的是是很时尚,但它其实是一个平台,他可以在很时尚的平台上,装很多类似于陈年佳酿这种很久远的东西,我记得是新闻传播室的课,我的学生利用互联网做作业,比方说记者节那一天,同学们都做一个关于记者节的微博,来表达他们对记者节职业的理念,然后也表达他们从新闻传播室里学到的,记者们的光荣事迹,一些能激发他们理想的东西。而且还能打开他们表达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他们还有一个作业是,比如说在维基百科词条,一方面练习他们的研究能力,这个研究很好,先要什么东西值得自己做,他们要去寻找,寻找的过程其实已经是学习研究的过程,要找各种资料丰富这个话题,然后要学会用这些网络编程的手段来呈现。这个过程实际上就锻炼了他们,然后他们从中间还学习到了新闻业务需要的这些能力,包括采访的能力编辑的能力,表达的能力,那么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是很有效的。我经常用新媒体的手段获取资源,同时我的课也丰富了很多,然后我也把我,因为我每天会浏览一些主要的国际媒体,我会把我获取的信息也推到我的微博上,然后学生会们从中得很多东西,这个我还是很高兴的。我很高兴得这个奖,我希望这个奖变成网友奖。

  主持人:之前我们学过很多课,像传播学属于经典教材,多少年学校都不换教材。新媒体的传播,这个传播还适应吗,因为之前编这套媒体是没有大面积的新媒体的,我们研究的很多规律是传统媒体角度,现在学的传播学知识,适不适应新媒体,新媒体的传播,符不符合传统经典的传播学的概念。全国恐怕有很多学生特别想听到这个答案。

  陈昌凤: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如果要使用新媒体一定要学好传播学理论,你会通过新媒体的使用,能更深化和理解传播学的理论,能更深刻地找到一些点去研究,有些可以突破,有些大众传播的点有些就过时了。很难用这种方式概括现在的互联网社交媒体,但是有一些理论是非常有适应性的,类似于现在我们把社会学和其它学科的理论,也用到我们研究传播现象。我们的眼界可以更拓展,比如说强弱关系,弱关系可以用到微博这个世界里,您看到很多高手,他是很会用这些方式的,也许他不知道弱关系理论,但是我们从现象里看到,其实就很契合,弱关系能够让他打开他的圈子,让他能够搭建更多的圈子,这就是经典理论的作用,他能够让我们更深化对他的理解,然后让我们有一些工具,能够武装起来,来分析这个或者使用这个新媒体。同时我觉得新媒体一个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创新,实际上是鼓励你在学习的过程中间,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思维,你发现有一个结点,比如说可以把过去的理论给修正了或者提升了甚至于推翻了,那很强大,现在有学生是努力在这样做,实际上传播学已经努力在这样做。

  比如说过去研究集体行为,比如舆论引发的集体行为,现在传播学的人发现,比如用社交媒体,他最后达成的不是集体行动,叫连接性行动,从过去的集体行动到连接性行动,这就已经是个拓展,这就是个理论性的拓展,过去由集体性的行动,变成使用互联网连接起来,他可以非常的有力量非常强大,国内已经有若干个这种案例,包括比如说通过互联网上的连接行动,而改变一个制度,推翻了一个制度。

  主持人:我时常跟我身边的朋友说,新媒体给我们身边的学生,有一个好处,写论文选题越来越多,之前传统媒体,研究理论已经被先人研究透了,现在新媒体有观点新、方法新、材料新,三新占一新至少有学术价值,这样研究新媒体很容易三个都占了,于是学生就很容易出学习成果,这要比之前老师在读书的时候,要出学习成果,您赞同我的观点吗?

  陈昌凤:赞同。某种程度上如果你真的理解经典理论,跟你现在很多现象的分析,就会很多元。举例来说,现在比方说有一些个体的媒体,有些说他是颠覆性的,确实是,一个微信平台上的公共帐户就是颠覆性的。比如说对于2.0或者后2.0的时代,太强调个人化、互动化这个分享,那么在我们的比如说微博上,以及其他的社交媒体上,看起来它是一个很创新的,实际上并没有跳出那个,你自己开了一个公共帐户,实际上它就是一个个人帐户,并没有跳出那个框架。理论的强大就在于它有高度的抽象,能够概括更多的现象,才有类似于凯文凯利写一本《失控》,能预测十几年甚至更久远互联网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非常有价值。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很早之前,评价一个老师好不好靠体制内,评价你发表论文等等。现在发现两种老师,一种老师走传统路线,一种老师是学生很喜欢他,做学问的老师也叫好老师,一种观点认为学问好才是好老师,得有学术产出。又有觉得学生评价好就是好老师,因为学生是一个学校的主体,特别想问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您个人观点是怎样的?

  陈昌凤:最好是两个都具备,既能做学问又能跟学生交流。某种程度上学术它是对社会对人的作用,对人类社会的价值,你不善于沟通和交流,你怎么能发挥你的学术价值呢,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我觉得就是,现在无论做什么样的学者,他的一个基本的东西与时俱进是必要的,你可以去刨故纸堆没有问题,但我看到很多刨故纸堆的人,有很多用非常好的方式获取文献展示文献,还从网友的讨论中间获取更多的研究角度,不是更好吗?这两个不是二元的可以融合,同时我觉得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够跟上这个时代的潮流,不是大家不想跟,其实某种程度上是觉得很费时间,很费精力,可能没有这么多的时间精力花在上面,一旦脱了节花功夫往上接很难,实际上你看到,在一定年龄层次上,比如55岁以上的人,某种程度上等他退休以后,忽然间他就成了网络高手了,他就经常在网络上很活跃,包括学者也是这样的,因为他真的发现了他有巨大的功能,不是说让每个人都必须用,但是如果使用了,会对他的研究,对他的学术的出口,对他个人的交流和对社会的贡献,我觉得都会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主持人:谢谢您今天给我们大家作的简短的对话,同时感谢大家。谢谢。

  陈昌凤:谢谢。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