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自编经济教材学炒股引争议

2013年12月10日10:25  中国青年报    

  “一位富婆想周末去打高尔夫,同时又想去办公室出席企业战略会议,她遇到了稀缺……”这是育英学校《经济学》第一章关于稀缺性的解释。 市教委近日表示,翻译自美国的《高中经济学》教材有望明年进入全市高中。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许多学校早已开始探索“经济学”的新教法,在育英中学甚至开设了经济课并让学生模拟炒股。  

  不过,由于经济课中很多实用主义观点与高中必修课政治经济学存在差异,教学实践中,老师学生感到实用和考试之间,有点“混乱”。

  经济学进高中  案例有个性略“雷人”

  “某个暑假,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位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经济学家和数学家开始打赌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在去的路上,三位经济学家只买了一张火车票。列车员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同时躲进厕所,等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成功蒙混过关……三位数学家在回程时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三位经济学家却一张票也没买。等到列车员快要查票时,三位数学家躲进厕所,但当他们效仿经济学家递出一张车票时,却不见查票员递回来。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地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只掏了一张票,完成往返旅行。”这是育英学校《经济学》教材里第二单元“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一个案例,以经济学家“坑蒙拐骗”不断施计逃票为例,引出“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诸如此类几乎不能和经济学联想到一起的例子,在这本教材里并不少见,以《晏子春秋》里“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引出经济学里的“稀缺性”,以“一美元宝马车”的案例引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材里每一单元前都有一个案例引语,个性而独特。

  记者发现,教材中许多案例具有时效性,有案例更新到了今年7月份,如“姜你军”现象,便是引用今年7月市场上姜价格大幅上升的案例……所有案例和用词没有一句拗口和难以理解的地方,全用如冰淇淋、电影、咖啡、饮料、面包等学生们平时热爱的事物来讲生疏的经济学原理,包括“边际收益”、“机会成本”、“消费者的决策”、“企业的经济账目”、“寡头市场”、“逆选择”等等,许多在政治课上无法学到的经济学内容。

  自编经济学与政治教材概念表述有差异

  “我们这教材也是在试用期,后面会逐步完善。”据编写该书的经济学博士遇芳老师介绍,该经济学教材是学校自编的,目前为育英学校经济学实验班使用,该班已有两届学生,每届各两个班级,学生皆必须数理化成绩优秀,才有资格入选。据介绍,学校还专门建立经济学实验室,还和金融机构合作,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找老师,招了经济学博士来任课。

  不过很多学生已经发现,经济学与必修课政治中的经济课,很多地方的表述并不一致。如对于消费观念的探讨,高中生政治必修课教材《思想政治经济生活》中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提到树立正确消费观章节,明确提出要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而在育英学校所用的自编教材中,第八课关于“消费者的决策”,主要讲了“节俭悖论”的消费者故事。开头的引言故事介绍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下,“节俭悖论”存在的合理性,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储蓄率过高而消费率过低,指出“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适当消费,而不是一味地去节俭,这样对自身、对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我们不仅要让自己合理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

  在一些基本的定义上,也有学生提出困惑。政治经济学中对价格的概念是,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是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新的《经济学》课本中,对价格的界定没有价值因素,就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学生学得有点“乱”

  老师教得很“纠结”

  对于同时学两门经济学课程,多位同学时有混乱之感。“这两个经济学课,就像两台计算机,这两个课的终端程序是不一样的,有些矛盾难以摆脱。”育英学校经济学实验班高一学生孔维轶表示。另一位学生王雨溪也有类似的感受,“一方面毕竟政治课学的东西很重要,我们还要考试。但另一方面,新经济学教材讲的很多东西,很有意思,也很实用。”记者了解到,  证券模拟分析室是经济班同学的心头爱,他们在那里学会了“炒股”。据同学们介绍,通过一个模拟的股票交易软件,每个人最少被分到了10万元资金用来“炒股”,虽然是假炒股,但股市却是真市。同学们需要运用自己的所学和经济眼光进行投资,老师也会不定期查看大家账户里股票的总市值,了解每个同学的盈亏和得失,进行评分。

  而对于同学们的混沌感,政治课老师也深有体会。该校一名高二政治老师表示,“我们教政治的时候很纠结。毕竟大家要面临高考[微博]。”对于学生学了新课本后,反映政治课的经济学不实用,这名老师表示,“就告诉他们书本作为教材,它的编写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但时代不断变化。”

  争论

  该不该开经济课?

  反方:

  中学应重视基础知识

  对于中学阶段开展偏实用主义型的经济学课程,有教育专家表示不应过早学专业知识,专业经济学课程并不适合推广。教育专家郭元婕指出,“中学教育,还是应该以教基础性知识为主,不管从这个学段来说,还是从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来说,都是这个方向。涉及股票、投资、理财等方面的经济知识,都属于建构在基础知识之上的一种专业知识。在中学生连一些相应基础知识都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这种专业课程在中学校园里并不适合普遍开设,因为这些内容都不属于基础知识,即使有些说是经济金融类的基础知识,但它的本质还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专业知识,属于大学阶段的专业类学习范畴。若学校出于学生的兴趣需求,可以开设选修课或兴趣小组,但一定要让学生自愿,他们既可以选择学,也可以选择不学,还可以选择中途退出。学校绝不能一窝蜂地去开设这类课程,中学阶段还是需要强调基础知识。”

  正方:

  开课符合课改精神

  对这类经济学课程,也有教育专家表示其符合课改精神,应该大力支持和推广。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王云峰表示,“这种课程很正常,没什么问题。国家从2004年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中学课程结构本身就发生变化了,国家给了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很大的空间。高中阶段的教育,孩子们其实需要更多地接触实践,更多走向专业发展,了解我们社会的动态,从这个意义上,开设经济学,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多了解市场经济的东西。”

  本版文/本报记者  林艳学通社记者 张闻漪  钟鼎文  漫画/陈彬

  “实用对学生更重要”

  对话人:育英学校经济学实验班负责老师周雅春

  北青报:学生们对经济学的侧重,会不会影响高考?毕竟高考也不考经济学。

  周雅春:我们设计课程时考虑过。毕竟学生们还是要拿出一定时间精力在经济学课程上,从时间安排上,势必会对别的课程产生一些影响,比如把学其他科目的时间拿去看股市行情。但是,我们主要把经济学课程集中在高一,高二只是让学生还保留经济类社团活动,高三学生们基本课和活动都不参与了。

  北青报:未来全市推广翻译自美国的经济学教材,您觉得怎么样?

  周雅春:这肯定是个好事,我希望教材能即时更新。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意识要强得多。从经济学教材来说,美国也比我们动手早,研究得也深。我们的教材的编写特别容易局限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从大多学生角度来说,真正重要的是需要什么可以拿什么来运用,等到以后做研究了他们自己会形成体系,不需要我们去强制灌输。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