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说,学生进到学校,他们身上潜在的东西,你是否能用发现的眼光将去点燃,让他们形成一种爱好、兴趣和追求。教育本身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点燃,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各得其所。尊重学生要从鼓励学生的业余爱好开始。(3月3日《新京报》)
钮小桦认为,学校要通过课程设置、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活动,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如果一所学校只给学生创造“高分”的可能,这个学生在未来就会失去很多的可能。
其实,钮小桦校长所讲的是一个常识,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懂。大家都知道“分数是暂时的,学生走入社会,他会需要考试、考分以外更多的东西,学生生存和发展用什么来支撑呢,所以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但问题是,目前社会各方评价学校是否优质的首要标准还是“分数”。
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都是让学校围绕着分数转,也就是围着升学率转,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评价体系面前,你怎么教不重要,是否尊重学生的业余爱好,更不重要,升学率才是最重要的硬道理。你的课程设置得再好,办学理念再先进,教育教学活动再丰富。如果升学考试时,不如别的学校,不能提高升学率,就不会有人说你的教育是“优质”的。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兴趣,只有最终能变成分数,这个兴趣才会得到包括学校和家长[微博]的尊重;否则,兴趣再浓,也不会得到尊重。分数为上的实用主义,会严重地扭曲兴趣;分数甚至会“倒逼”出假兴趣来。在喝得山响的素质教育的口号下,学校也会设置一些所谓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但那只不过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倒是引导了不少“假兴趣”,每到节假日,我们便会看到不少家长领着孩子参加钢琴、古筝、书画等“兴趣班”,但你会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非出于孩子的兴趣。相反,他们很不情愿学这学那。他们折所谓兴趣,是在加分诱使下的“被兴趣”。所以,学一两门艺术,几乎成了时下所有中国孩子的“必修课”,很少有孩子不学艺术的。虽有真正爱好的,但更多的则是为了在中考[微博]、高考[微博]中得到艺术加分。
科学家说:“兴趣比天才重要”。但我们却很少看到教书育人的学校和老师真正尊重学生的兴趣;在分数为上的评价制度下,奢谈尊重和培养学生兴趣,是没有意义的。
“不尊重学生兴趣”的教育怪谁?既不能怪学校,也不能怪家长。怪只能怪急功近利的教育制度。什么能得分,就学什么,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指向哪儿,学生、学校、家长,就会齐刷刷地奔向指挥棒所指的同一个方向,这无疑是“模式化”、“批量”生产“人才”的方式,学生难有个性化的发展。所以,尊重学生兴趣,最根本的还是要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上发力,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以利于不同类型的人才的发现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