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本科生就业如何摆脱“夹心层”命运

2014年06月18日17:48  现代教育报    收藏本文     

  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

  时下正值毕业季,不少大学毕业生早已尘埃落定,寻到“好人家”。但在不少普通本科学校,毕业生们还在为归处一筹莫展。近日,一则题为《一般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尴尬 成名校与职校“夹心层”》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一时间,有关普通本科院校发展、转型、创新等话题成热议。

  据最新《新建本科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报告》显示:据统计,2012届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中,与自己职业期待较吻合的毕业生人数仅占48%;对就业现状的满意程度近年来一直维持在47%—57%的区间。而一般本科毕业生遭遇的“夹心层”悲剧,实际上恰恰反映出了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严重脱节的现实。最显而易见的是,一个白领的岗位常常是成百上千的人竞争,而一个技术型的工作却鲜有人问津。

  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先生曾借鉴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性三大类。按照这个分类,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应归入应用型系列。然而长期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进程,盘踞在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的普通本科院校,在学校功能定位上陷入误区:盲目追求层次升格和学历教育,以精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严重匮乏。

  一般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严酷现实“倒逼”普通本科院校急需切实改革,只有主动转变观念,调整定位,面对市场,实现从学术型人才培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才能让自己的毕业生们从根本上走出“夹心层”,摆脱“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具体说来,就要把新的功能定位贯穿于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去,把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实到课上、课外的各个环节中。仅以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为例,显然不能继续沿袭传统的基础学科的课程体系,而要一方面紧跟专业前沿,不断更新学科的专业教材;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引入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模式,加强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实操性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实践项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发达国家,实施应用型教育的本科院校实际上和其他类型高校同样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德国《高等教育结构法》就明确规定应用科学大[微博]学和综合大学是“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高等学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准确的办学定位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国际上的广泛认同,被称为德国“现代工程师”培养的摇篮。

  教育家黄炎培曾言:“教育者,教之育之使备人生处世不可少之件而已。”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是应时之需,因时之变,恰恰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一句话,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普通高校的积极“有为”,才能让毕业生们最终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位”。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