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命题来源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5日 17:54   新东方

  命题来源七:

  [点评:这是来自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是我们北京本地的报纸。在这里,希望广大考生注意的是,在地方性的申论考试中,很多时候命题常常都会力图能体现一定的地方特色,因此建议考生一方面要留意“全国性的报纸”,另一方面,在参加地方的申论考试时,也应该多留意一些地方性的报纸。很多时候,地方申论的考察话题常常就隐含在地方性报纸反复讨论的一些社会话题中,对这一点请考生们要留意了。]

  《隆中对》复出的背后:教科书承载经济发展?

  《隆中对》,一篇节选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三百余字短文,曾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初三课本,1988年后淡出,2001年经审查通过复又入选2003年春开始使用的初中教材。

  7月18日,湖北襄樊某报载《〈隆中对〉“复出”的背后》,披露襄樊市为了使《隆中对》重返中学课本所做的种种工作。7月31日,河南南阳媒体原文转载此文,在南阳各界引起强烈反响。8月16日起,南阳市举行了“捍卫历史,尊重史实,诸葛亮南阳躬耕地万人签名活动”。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八的内容,内容表述略有删节改动。)

  与《隆中对》入选同一课本的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中的“南阳”在课本中被注释为“襄阳一带”。此解同样在南阳引起大哗。

  上述纷争的背景是诸葛亮躬耕地到底位于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樊的史实之争,引发的思考却是:教科书是否能够并且应该承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教科书是否可以给有争议的史实变通地下结论?

  8月22日至26日,记者赴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两地进行调查。

  《隆中对》复入中学教材 《出师表》注释南阳所在 南阳人为何至今才“幡然醒悟”

  记者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获悉,《隆中对》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篇名“隆中对”确是后人所加,据说,也有人称其为“草庐对”。

  记者找到了这本“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的新编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两篇和诸葛亮有涉的课文接续收入,第22课是《隆中对》,第23课是《出师表》。课本对《隆中对》篇名有如下注解:“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篇名是后加的。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而课本对《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南阳”的注解是:“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八的内容,内容表述略有删节改动。)

  依据课本对两篇文章所加注释的逻辑推理:《隆中对》是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的谈话,南阳又在襄阳,不言而喻,诸葛亮躬耕地就在襄阳了(古襄阳现在襄樊境内)。

  据记者了解,《出师表》一直是人教社全日制初中语文教材的入选篇目,而《隆中对》最后一次现身人教社教材,是入选该社出版的1987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1988年修订初中教材,该文因“减轻中学生文言文过多的负担”而落选。

  比较1987年、2000年和2003年春开始使用的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记者发现,其中关于“隆中对”和“南阳”的注解并无区别。这就意味着,南阳市初三的老师同学早已接触到这种注解,为何南阳人到今年才“幡然醒悟”,发起签名“抵抗运动”?

  南阳人发起万人签名 “躬耕地”之争升级 地方势力是否影响教科书修订

  8月25日,河南南阳的万人签名活动还在继续。该活动发起人韩冬称,他是通过襄樊某报记者的一篇文章了解到这个错误注解的。“要是没有《〈隆中对〉“复出”的背后》一文,我们现在还蒙在鼓里。”

  韩冬告诉记者:“15日、16日倡议签名活动设在南阳最繁华的广场上,当天没能赶上签名的群众现在仍陆陆续续与我联系和签名。目前签名的已有7000多人了,等签名达一万人时,我打算自费上一趟北京,或找到有关部门,或召开新闻发布会,让人民教育出版社对于教科书的错误编注尽快予以纠正。”

  记者看到,一些人不仅在签名幅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还写上了自己的看法,甚至点名道姓地要求有关部门迅速更正。

  “我并不反对《隆中对》这篇文章上教材,这是古文名篇,”韩冬表示,之所以站出来发起万人签名倡议,主要是针对《隆中对》这个篇名和编者对《出师表》中“南阳”一词的注解。

  一个在签名幅上奋笔疾书的南阳初中老师毫不隐瞒自己的想法:“我怀疑新编教科书的编订者受到某些地方势力影响。”还有一些家长在签名时怒骂襄樊市搞小动作,等等。

  由于认识、视野的局限,教材编写的纰漏在所难免,但教材的入选篇目和课文注释为何会让南阳人对人教社表现出如此的不信任?

  南阳人说,“你看看《〈隆中对〉“复出”的背后》一文就知道了。”《〈隆中对〉“复出”的背后》是7月18日登载在襄樊某报上“关注”栏目的一篇近3000字的文章,7月31日被南阳媒体全文转载。

  正如南阳市市委马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南阳与襄樊“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但此次争端升级,《〈隆中对〉“复出”的背后》一文起了导火索、催化剂的作用。

  市长牵头《隆中对》 复出计划教育局副局长半年内五次进京 《“复出”的背后》是否自曝内幕

  记者细读《〈隆中对〉“复出”的背后》,发现该文主要内容是介绍襄樊市为了使《隆中对》重返中学课本所做的工作:

  1988年,因“减轻中学生文言文过多的负担”,《隆中对》被从初中的第六册里删除。“襄樊的政界、史学界、教育界为此遗憾多年!”

  2000年3月,时任襄樊市市长的罗辉决定由市教育局牵头完成《隆中对》重登教科书的计划;2001年2月13日下午,“《隆中对》应重新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专家讨论会召开;之后,专家们从《隆中对》一文的思想性、知识性、语文教学的具体目的及文章结构等方面阐述了该文应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理由,最终形成提案,并通过在武汉的全国政协常委提交到了全国政协九届四次全体会议上;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八的内容,主要对应材料八中的“2000年3月,时任襄樊市市长的罗辉决定由市教育局牵头完成《隆中对》重叠教科书计划。2001年,此文“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专家讨论会召开,会议最终形成提案,并通过在武汉的全国政协常委提交到了全国政协九届四次全体会议上。”这一内容。内容表述完全一致。)

  另一方面,民盟襄樊市委正式提出了《关于重新将〈隆中对〉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建议》的提案,并呈报民盟湖北省委和民盟中央,2001年2月被全国政协信息中心采用;

  作为民盟襄樊市委负责人和市教育局副局长,负责该项任务的张华美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为此,半年之内,他五次进京。

  ……

  终于,“2001年10月,《隆中对》经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审专家组评审通过,确定编入初中第三年级语文课本第六册。2003年春,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的《语文》正式发行了。”

  除了记述了有关工作人员所做的努力外,文章里还描绘了一些细节:

  △教育部的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说:“地方教育部门来找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襄樊教育局会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

  △在罗辉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会晤的过程中,社长提出:“你这个堂堂大市长,会为了一篇小小的文章如此大动干戈,一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让全国亿万中学生知道隆中、了解襄樊,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呀!”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专门给张华美寄来了一份教材清样。张华美告诉记者,当他把清样放到罗市长办公桌上的时候,他才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下来。他把课文读了又读,看了又看,感叹说:“这是一篇来之不易的《隆中对》呀,它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

  △一位学生家长说:“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不会再有襄樊、南阳之争了,毕竟教科书上已经把这事说得很明白了。”

  一提起这篇文章,南阳人连连说道:“他们(襄樊人)自曝内幕。”

  “自曝内幕”一文基本符合事实 只为《隆中对》重返未干涉注释,南阳对此反应是否过激?

  在襄樊某报,记者见到该文的撰写者。那位记者称,《〈隆中对〉“复出”的背后》一文发在襄樊本地报纸上,却没想到流传到南阳,并引起南阳人这么大的反应。“这条新闻线索来源于当地另一媒体的一条消息。原消息写得很短,我在进一步采访的基础上写得更详细了一些。我不明白为什么南阳的反应这么大,他们的主要不满在于相关课文的注释上,而我报道的,或者说我们所做的,只是为《隆中对》重返教材付出努力而已,与课文的注释毫无关系。这一点,以往的教材注释也能证明。”

  襄樊市宣传部一位副部长坦言有关部门为《隆中对》的“复出”确实付出了不少劳动,觉得这篇文章“没有失实”。“《隆中对》是名篇佳作,本来就在课本上,只是因为要减轻学生文言文负担被拿下来了,我们的工作只是帮助它重现。另外,虽然我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襄樊的旅游经济建设,但《隆中对》本为名篇,希望该文重现教材的提案从《隆中对》的思想性、知识性等方面阐述了该文应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理由,并是通过正当途径提交的。”

  为《隆中对》“复出”五次上京的襄樊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华美,仔细地看了课本中《出师表》有关“南阳”的注释,说:“南阳,在襄阳一带的注释,我也认为不对。这可能是出版社的疏漏,相信只要有人指出,出版社也乐意纠正,没必要采取过激措施,完全可以通过正当渠道反映嘛!”

  作为该报道的主要采访对象,张华美谈到对该文的看法,说:“基本符合事实,但部分细节不排除夸张成分,有些是作者为了写作需要想象出来的,比如说,‘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专门给张华美寄来了一份教材清样,’怎么可能呢?”

  诸葛亮究竟躬耕于何地 是常识问题还是学术之争 教科书能否给争论性问题下结论

  南阳市诸葛亮研究会的一位专家说,“隆中对”是后人加上的篇名,本身就存在争议。现课本上“隆中”一词的注解为“现在湖北襄阳一带”,容易让人产生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已经定论的感觉。

  南阳市博物馆馆长张晓刚亦认为,“一个迄今没有定论的问题,怎么能直接写到教科书上?”

  南阳万人签名发起人韩冬说:“史学界没有论断,教科书完全可以采用探讨口气的注解,比如说,又做《草庐对》什么的,为何要固定为‘隆中对’这个篇名?而且,堂堂的南阳郡又怎会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呢?”

  襄樊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刘克勤认为,早在1990年,史学界对诸葛亮的躬耕地就有论断了。“当然在襄樊的隆中,而非南阳的‘卧龙岗’。因此,加《隆中对》的篇名是正确的,至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南阳’也应指隆中,因为东汉末,隆中归属南阳郡邓县。”

  躬耕地到底是否已有论断?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及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的几位专家。我国著名历史地理专家谭其骧(已故)的弟子史为乐表示:“不好说有绝对的论断,但大部分的史学家根据史料判断,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现在湖北襄阳西20里处。我的老师谭其骧也是这个观点。应该说,这个观点比较成熟和可信。”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何兹全老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历史常识问题,而不是学术之争,习凿齿(东晋人,撰《汉晋春秋》)《汉晋春秋》里的一段话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诸葛亮躬耕地应该在现在的湖北襄阳西,但当时属于南阳郡的邓县。不过,也有少数人认为在河南南阳。”

  那么,教科书的注释应怎么写?一位曾参与编写初中语文教材的中学老师说:“在编教材时,对于这种历史知识,一般来说,我们接受相对成熟的观点。”而中央教育科学院研究所教育评价室的一位人士则认为,“教材一般要求历史资料的定论,没有定论的东西要不要给孩子,这值得讨论,其实可以提供一些怀疑性、争论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隆中对》入选是否正常操作 什么是教材选篇第一要义 教科书是否该带动地方经济

  《隆中对》确实是一篇千古佳作,但能否选进教科书,而且此次复现教科书是否和襄樊所做工作有关?27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办公室王主任表示,此事他们已向教育部汇报,建议记者直接采访国家教育部。

  28日,教育部新闻办同意记者采访人教社,记者便再次和人教社联系采访。该社社办的王主任对记者说:“你还是去教育部看我们的报告吧,我们没有时间接受采访。”但教育部新闻办表示,人教社相应的汇报材料他们还没有收到。

  记者在网上搜索到《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修订说明》,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刘真福。该文中关于《隆中对》的说明大意是:《隆中对》凸显了史书的风格,比如对诸葛亮的生平描写极为简略,只突出他的胸怀大志和他与友人的交情,为刘备拜访面谈作铺垫;而刘备拜访的过程在小说里被写成详尽的“三顾茅庐”,在本文中则是仅仅“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12个字;可是后面用大量篇幅写诸葛亮答刘备提问,不厌其详。该篇入选的目的,即是让学生欣赏到史书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风格。

  襄樊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华美说他五次进京都是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至于《隆中对》最后如襄樊所愿重新进入教材的原因,张华美说:“与它本身的魅力有关,它一定符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思路。”而对于襄樊不遗余力地推动《隆中对》重上教科书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张华美承认,“客观上来说,它重上教材对推动我们地方旅游经济有一定作用。”

  那么,教科书是否应该并且能够承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

  张华美认为,《隆中对》本来就是好文章,理应上教材。至于地方经济发展,主要要靠政策、观念和建设,如果建设不好,名气再大也没有用。

  而河南南阳市市委马书记对此的看法是:“教科书是教育后代的,一定要严肃。”

  中央教育科学院研究所一位研究“教学论”的专家说:“襄樊为地方经济发展考虑,有这种想法没什么可指责的;《隆中对》这篇课文的确值得进教材,如果没上我也觉得可惜,所以说人教社选它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如果说《隆中对》不值得上教科书,那是另外一码事了。作为编写教材者,应该奉教育为第一要义,我们不赞成课本编写中有什么不正常的运作。如果教材的编写功利化,就违背了从教育本身出发的编写原则。”

  8月12日,南阳市政府与南阳市文化局、教育局和南阳诸葛亮研究会等部门的同志商议后决定,将对新编教科书损害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伤害1000万南阳人民感情的行为予以还击。

  另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位编辑称,为避免误解,人教社在去年年底之前便对教材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课本在第23课《隆中对》中,对隆中的解释是“隆中,地名,现在湖北襄樊”。第24课《出师表》中,对南阳的解释是“南阳,地名,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东汉时属南阳郡”。

  南阳方面对这一修订的看法是:换汤不换药。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论坛 公务员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公务员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