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记忆也会被“诱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9日 18:46   青年参考

  记忆也会被“诱拐”

  为了证明人类“记忆错觉”的程度,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罗夫特斯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一次主题实验,让志愿者阅读一些发生在童年时代的事件描述。其中一个场景是:5岁时,你和妈妈一起逛商场,可是你走丢了,后来被一个好心人送回家。此后,相当一部分志愿者把这一事件描述得栩栩如生,眉飞色舞,就像这件事确实发生在他们身上。

  后续一系列更加复杂的实验结果类似。当实验人员向志愿者提供一张具有暗示意向的照片时,志愿者往往容易相信那些不存在的“假性记忆”。其中一个场景是,小时候因为偷偷往老师的抽屉里放吓人的玩具而遭惩罚。结果,那些没有看到“暗示照片”的志愿者认同这个场景的比例是23%,而看到照片的志愿者认可场景的比例高达65%。

  最近,沃尔威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金伯利·韦德做了一个新实验,她向志愿者展示了一张经过电脑处理的照片,看起来好像志愿者在乘坐热气球。当志愿者手持照片细心端详后,他们创造的“记忆”令人震惊。其中一个志愿者说,我十分肯定那是在我6岁时发生的,当时我在上学,花10英镑(约合120.5元人民币)就可以乘坐热气球到20多米的空中,我敢肯定这张照片就是我妈妈在地上拍摄的。

  韦德说,类似的现象在司法界尤为普遍,警察会利用具有暗示性的技术手段,从目击证人和被告那里获得有利的“记忆”,当然并不合法。她又补充说,有些人在引导下相信他们犯了那些根本不存在的罪行,甚至会主动向警方坦白。

  朴茨茅斯大学新近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当被问以诱导性问题时,4%的志愿者对伦敦“7·7爆炸案”产生“记忆错觉”,他们会详尽地描述那些根本不存在的画面,朴茨茅斯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们的记忆并不像录像带那样可以通过回放得到完美再现,因此,记忆并不能单独作为法律依据。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