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09年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变脸复习急转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6日 12:05   新闻晨报

  由于2009年中考语文“变脸”消息迟到了些,特别是文言文试题变化较大,需引起考生的关注,现在必须进行复习“急转弯”。

  [回顾]三年“一卷三分叉”的启示

  从2006年至2008年三年间,出现了一张试卷三分叉的格局,而分叉点就在于课内文言文部分,因三种版本教材而致。先看文言文阅读的分叉点:三年来的文言诗文的默写“开叉”较大,仅有一题为共同诗文填空,如2006年的默写“日光下彻,___________,佁然不动”,2008年的“《桃花源记》中交代源中 人 来 到 桃 花 源 原 因 的 句 子 是___________”,而2007年虽没有出现一题相同的默写,但其难易程度大体相似,都是名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它们分别出自《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至于词语解释,2006年、2007年为全分叉,而2007年三种版本,有一题为共同题,那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选自共同篇目《桃花源记》。那么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如何呢?2006年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采用分叉式,把三种教材区分开来,H版教材取用《岳阳楼记》,S版用《醉翁亭记》,新教材用《桃花源记》,而2007年、2008年分叉形式形同虚设,都分别考查了《捕蛇者说》、《核舟记》中的文学常识、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三年来,唯一不分叉的是课外文言文阅读,三年来分别考查了《秦西巴纵麑》、《鲍君》、《误认》等文言短文,题型基本不变,解释加点的词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文本内容理解、写作中心、目的等归纳。

  回顾近三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实情:分叉形式和共答题形式能给我们诸多启示:首先,不让学不同版本教材的学生吃亏,均衡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粹——文言诗词文;其次,学生要以极大的热情学好课内的文言诗文,因为分值的安排说明了问题,课内为26分之多,课外为12分。课内打好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然后延伸至课外,凡课外文言文阅读得高分的同学,无不得益于课内文言文的学习。

  2009年,初中毕业生都使用二期课改教材,中考文言文试题分叉的格局结束了,因而试题的内容也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变化。首先,文言诗文的阅读量有所变化,原本三年的篇目,现为初中四年的篇目;原本实词量达150个即可,现增补了5个而且又增添了6个文言虚词作用的理解;原本能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子即可,现要结合语境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的意义;原本只要“读读背背”一些经典的古诗文,能准确默写,现要能欣赏其意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总而言之,2009年文言文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其目的为提升新一代文化素养,寻求一条便捷的途径。考生应未雨绸缪,作好准备。[展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自考论坛 自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考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